丫丫电子书 >> 言情小说 >> 阳谋三国TXT下载 >> 阳谋三国章节列表 >> 阳谋三国最新章节

第一卷 董卓乱汉 第48章 是非曲直:史书未可全信

作者:吴越贱客 下载:阳谋三国TXT下载
    谈到《后汉书》和《三国志》对公孙瓒的褒贬不同,虽然有些枯燥,我在这里还是想谈谈不同的史书对同一个人物的记载和态度会差异到何种地步。

    因为这涉及到官方史书的真实性。

    拿陈寿所撰的《三国志》来说,虽然和《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在史学界地位相当崇高,优点我就不说了。

    但是对于《三国志》的缺点,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置疑,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缺点1,说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

    按照这个推论,那就是陈寿对魏的态度会比对蜀和吴要好,即“尊魏贬刘”,而且这种结论还有一个支持,就是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

    缺点2,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

    针对这一点,我们还要说明三小点:

    (1)陈寿虽然是蜀国人,但是他在蜀国是不得志的,因为他和蜀国的权臣黄皓一直有矛盾,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不仅陈寿在蜀国不得志,陈寿的父亲和诸葛亮还有些过节。据传,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失街亭以后,陈寿的父亲和马谡一样受到处罚,马谡被诸葛亮让刀斧手杀了,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经典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陈寿的父亲也受到髡刑的处罚,就是削发,剃去头发,这在当时是种极具污辱性的处罚,然后逐出军营。

    (3)陈寿的师傅是蜀汉大儒谯周,曾任蜀国的光禄大夫。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反对诸葛亮出兵北伐,是有名的反战派,最后邓艾伐蜀,就是他力劝刘禅开城投降的。这点和东吴的张昭很类似,面对强敌都认为不可胜,应该尽早投降,避免部队和百姓的无谓伤亡。陈寿作为其得意弟子,自然把老师的那些理论和观点牢记在心,并奉为经典。

    从以上三小点,我们可以看出,陈寿及其父亲、老师对蜀国的态度可能还没有对晋好,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一点。

    缺点3,陈寿的个人品德有问题。

    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议者以此少之。”

    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

    不管陈寿到底有没有索贿,我们要说,陈寿既然是个人,就有七情六欲,偶尔有个人因素影响到史书撰写,这是难免的,只要《三国志》绝大部分真实服众,陈寿的贡献就已经完成了。

    缺点4,陈寿受后人批评的另一弊病是书中时有曲笔,多所回护。说白了就是批评陈寿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为之回护。持这种观点最主要的人有唐朝的刘知已和清朝的史学家赵翼。根据他们的观点,陈寿的《三国志》过度美化了曹操和司马懿。

    对于第四点,我想说的是,陈寿是晋人,他美化司马懿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不可能直接攻击当朝的皇族领袖,这一点没有问题。

    但是他有没有如刘知已和赵翼所说的美化和回护曹操呢?!

    我认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可能有,是因为晋是取代魏的,他要说明魏取代汉是正统,然后晋才能是正统,这是一个复杂的逻辑,事实上,在对待曹操及曹丕代汉的问题上,陈寿确实是美化了曹操,例证如下:

    1,《后汉书》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三国志》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2,《后汉书》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三国志》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

    同样是曹操升官,《后汉书》直言是曹操“自领”、“自为”,是非法取得官位,可是《三国志》却说是是“天子假”、“天子拜”,变成了合法行为,比较《三国志》和《后汉书》,就知道陈寿对曹操在禅让这件问题上的确有所回护。

    但是,在指出《三国志》不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后汉书》是以汉朝为正统,在范晔等编者的眼里,曹操曹丕是篡夺了汉朝天下,所以他们对曹操的父子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对曹操的记述,也不可全信。

    《后汉书》对曹操攻击最甚的例子是曹操攻打徐州时的“屠城事件”。

    《后汉书·陶谦列传》记载: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如下:夏,(曹操)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同样的事件,在《后汉书》里是一连串的修辞比喻,什么“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在这里,曹操俨然是一个杀人狂,堪比桀纣的魔鬼,而《三国志》只说“所过多所残戮而已。

    对于曹操屠城这件事,我不想过多评论,我引用《后汉书》的例子,只是想说明,就算《三国志》的记述不够严厉,但是《后汉书》那一连串的排比修辞,似乎也太夸张了一些。

    再参考曹操本人写过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我认为,曹操在攻打徐州时多所杀戮基本上是史实,但是杀戮到底有没有《后汉书》说的那么严重,还有待商榷。

    事实上,《三国志》虽然在“禅让”这个大问题上对曹操多所回护,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其实对曹操也说不上是客气。

    比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如下: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就拿“放.荡”这两个字来说,估计陈寿是万万不敢用在司马懿头上的,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曹操,我只能说,陈寿其实对曹操的态度说不上有多好。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对曹操的评语: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在这里,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但是有四个字,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矫情任算。

    就算在现代汉语里,“矫情”也不是什么好词。当然,有人把“矫情任算”翻译成“用人超越常情”,赞扬曹操会用人。

    这样说表面上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有人看到《宋书·武帝纪上》里“今方是玄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这句话,想法就会不一样了。

    原因很简单,和曹操类似,桓玄是篡夺东晋政权的所谓“乱臣贼子”。

    陈寿用“矫情任算”四个字形容曹操,于是南朝宋的史学家沈约就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桓玄,可见,在史学家沈约眼里,“矫情任算”这四个字绝对不是什么褒义词,而是彻底的贬义词,大概可以理解为“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违背本意来任用士人”。

    陈寿用“放.荡”、“矫情任算”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曹操,请问,他是出自真心地美化曹操吗?!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阳谋三国》最新章节! 作者:吴越贱客所写的《阳谋三国》为转载作品,阳谋三国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阳谋三国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阳谋三国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阳谋三国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阳谋三国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阳谋三国介绍:
问题1: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怎样?
问题2:曹操究竟会不会打仗,如果会,为什么赤壁之战输给了周瑜,汉中之战输给了刘备?
问题3:郭嘉、法正、司马懿甚至魏延真的比诸葛亮牛吗?
本书的目的便是戳破这个千古迷团,还三国人物一个真相。
因为,三国,真的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