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言情小说 >> 燃烧的海洋TXT下载 >> 燃烧的海洋章节列表 >> 燃烧的海洋最新章节

第六十四章 直接证据

作者:闪烁 下载:燃烧的海洋TXT下载
    第六十四章直接证据

    回到上海,牧浩洋继续与麦克马拉曼磋商。

    当时,除了军方基础之外,中美还在政治、外交、科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接触,并且与欧盟、俄罗斯等大国进行了磋商。

    磋商的内容都一样:应对自然灾害。

    九月三十日,全球环境事务组织在经过三次全体会议之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在十月上旬发射一颗遥感气象观察卫星,对北极冰盖的融化程度进行一次准确的调查,以确定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

    当天,中国、美国、欧盟与俄罗斯就各自提交了行动方案。

    因为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还没清理掉,所以发射卫星的风险非常大。四方在紧急磋商后,决定各自发射一颗遥感卫星,而且四颗卫星上都有四方提供的遥感观察设备,确保只要有一颗卫星进入大椭圆轨道,就能完成遥感观测任务,而且任何一颗卫星发回的数据,都能得到四方承认。

    十月二日,俄罗斯率先行动。

    当天上午八点左右,一枚搭载了遥感气象卫星的“质子-X”巨型火箭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顺利离开大气层后,在即将进入近地转移轨道的时候,第二级火箭发生爆炸。

    根据地面雷达探测到的情况,火箭被一块大约十公斤重的太空垃圾击中。

    两天后,欧洲航天局展开行动,用一枚“阿里亚纳-9”型超级火箭,发射一枚规格相同的遥感气象卫星。

    结果也很糟糕,火箭刚刚离开大气层就偏离了轨道,随后在离地面大约三百公里处发生爆炸。起因不是太空垃圾,而是第二级火箭出了故障。卫星没能进入转移轨道,成了一个巨大的太空垃圾。

    十月五日,美国发射了卫星。

    在精确选择发射时机后,火箭顺利进入近地转移轨道,并且完成了分离,但是在第三极火箭推动卫星进入大椭圆轨道的时候,完全暴露在外的卫星遭到太空垃圾撞击,在进入大椭圆轨道之后没能正常工作。

    直到十月七日,中国才发射卫星。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航天发射部门精确选择了发射时机,尽可能的避开了太空垃圾的密集区域。更重要的是,在吸取了前面三次发射失败的经验之后,中国航天部门在卫星外裹上了一层厚度接近半米的防护罩。

    北京时间十一点三十三分,卫星顺利进入大椭圆轨道,并且正常启动。

    两个小时后,卫星从北极上空通过,发回了第一组照片。

    当时,卫星上总共有四台摄像机,两台是可见光摄像机、一台是红外摄像机,一台是雷达成像摄像机。这四台摄像机分别由中美欧俄提供,而且采用了各自的通信频段,确保四方都能收到信号。

    随后,卫星由从南极上空通过。

    虽然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北极冰盖的融化情况,但是南极肯定受到了影响,而且南极冰盖的容量是北极冰盖的数十倍。如果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不管人类采取什么措施,灾难都无法避免。

    当天晚上,四国科学小组给出了第一份评估报告。

    情况非常糟糕,与二零三五年一月中旬相比,北极冰盖已经融化了百分之八十,而且没有冻结的迹象。要知到,在正常年份,北极冰盖将在八月中旬缩小到最低限度,在九月份就开始冻结。按照科学家预测,北极冰盖还将继续融化,最快能在十一月初转好,也许要到十一月底才会好转。这样的话,不进行人为干预,北冰洋不可能在今年冬天完全冻结,明年六月份就将完全融化。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的气象学家与地质学家早已做出预测,如果北极冰盖在二零三六年完全融化,将不可避免的迎来小冰河期,而且是在二十年到五十年之内形成的小冰河期,气温降低速度是以往小冰河期的十倍。如此剧烈的气温变化,将导致气候急剧变化、物种大规模灭绝,人类也难以幸免。

    在这份报告中,科学家还发出了新的警告:南极冰盖也在融化。

    虽然南极冰盖的融化速度比不上北极冰盖,而且影响也小得多,主要是靠近南极洲的大多是深海寒流,而不是浅海暖流,冰盖融化之后,低温海水将沉入深海,只会增强洋流,而不会削弱洋流,但是不加控制的话,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释放出的水量将是北极冰盖融化后的好几倍,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五米左右,而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线附近,像纽约、上海、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旧金山、圣彼得堡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都将被海水淹没。

    科学家给出的结论是: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阻止气温急剧升高。

    十月八日,牧浩洋按照黎平寇的意思,在与麦克马拉曼会晤的时候,提到了引发火喷发来降低气温。

    两天后,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中联名提出了应对方法。

    这一天,四国科学小组再次发出警报。

    通过三天,总共六十四组卫星照片进行对比,科学家发现,北极冰盖正在以每天大约十四米的速度消融。虽然这个速度正在减慢,但是科学家不得不推翻之前做出的结论,即今年十一月底之前,北极冰盖不会冻结,最快要到十二月初、甚至是十二月底,北极冰盖才会逐渐冻结。因此到二零三六年一月份,北极冰盖的范围最多能够达到二零三五年七月份、也是夏季时的范围。

    事实上,这已经是最乐观的估计了。

    因为南极冰盖也在消融,大量低温海水注入南大西洋,导致南大西洋的水温比正常年份低了大约三摄氏度,从而助长了北上的寒流,增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速度,也就使得更多的高温海水涌入北极。结果就是,也许到了十二月份,北极冰盖还在消融,到明年一月份也不会恢复性增长。更糟糕的结果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水温都在降低,因此到二零三六年底或者二零三七年初,全球气温将出现报复式骤降,因此气象学家预测的小冰河期将在二零三七年初到来,而不是二零三八年。

    也就是说,留个人类自我拯救的时间只有一年零几个月了。

    果真如此的话,灾难将来得更加猛烈。

    正是如此,在十月十日的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大会上,四国科学家联名提出,应该积极采取行动,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在科学家的严正警告下,各国政治家再也不敢掉以轻心。

    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大会上原则性通过了行动方案,只是很多细节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十一日,美国率先提出,借此机会销毁所有核武器。

    说得准确一点,就是所有有核国家都得接受全面核查,并且交出全部核弹头,用于引发能够改变气候的超级火山喷发。

    当然,绝不仅仅是用光所有核弹头那么简单。

    美国代表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比如在消耗全部核弹头的同时,还得在国际组织的监督下拆毁所有核设施,特别核原料浓缩设备,封存与销毁所有与核武器有关的资料,各国的核武器专家则要接受国际组织监督。在今后二十年内,各国不得从事任何与核武器有关的科研项目等等。

    对于美国的提议,中国没有表示赞同,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答应拿出全部核弹头,共同拯救人类文明。

    问题是,欧盟与俄罗斯都不赞成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对欧盟与俄罗斯来说,核武器是实实在在的安全基石。

    除了核武器,当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如何安顿冰岛的一百多万居民。

    虽然在人类文明存亡大义面前,欧盟表现得非常积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盟主要成员国都承诺接受与安顿冰岛居民,其他欧盟成员国也答应分摊经费开支,但是冰岛当局却没有给出正面答复,只同意尽快进行全民公投,并且由公投结果决定是否全体搬迁到欧洲大陆。

    当然,如果没有别的选择,冰岛的公投结果并不重要。

    十月十二日,美国的大西洋舰队就到达了冰岛附近。当天,美国还正式向中国、欧盟与俄罗斯发出邀请,希望共同派遣军事力量,帮助冰岛当局维持秩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必要的行动。

    说白了,如果冰岛人不肯搬家,就得采取强制措施。

    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牺牲一座岛屿与一百多万人的家园,根本算不了什么。

    再说了,欧盟已经承诺安顿冰岛居民,一百多万冰岛人不会失去家园,只是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对于北大西洋上的军事行动,中国海军只象征性的派遣了几艘战舰。

    十月十九日,中国舰队到达冰岛附近。

    此时,聚集在这里的战舰已经超过一百艘,冰岛的全民公投也即将开始。如果冰岛人愿意搬家,那么这些战舰将护送他们前往欧洲大陆。如果冰岛人不愿意搬家,这些战舰上的官兵将登上冰岛,强制他们离开家园。

    可以说,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万幸的是,冰岛人做出了极为明智的决定。

    十月二十日,公投结束,百分之六十八的冰岛人选择了搬家,达到了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支持。

    当天下午,第一批冰岛移民就登上了欧盟派来的渡轮。

    第六十四章直接证据

    第六十四章直接证据,到网址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燃烧的海洋》最新章节! 作者:闪烁所写的《燃烧的海洋》为转载作品,燃烧的海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燃烧的海洋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燃烧的海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燃烧的海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燃烧的海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燃烧的海洋介绍:
“谁赢得了海洋,谁就赢得了世界。” ——牧浩洋 从默默无闻的小兵,成为海军元帅、海军陆战队司令,牧浩洋的传奇经历成为整个时代的写照。 从东海到南海,到广袤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铁血军人再次成为民族脊梁,征战五大洲、四大洋,用鲜血书写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用生命捍卫华夏民族的尊严与荣誉。 (本站郑重提醒: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