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汤若望铸造的十门青铜小炮已经铸造完成,最先装配完成的四门小炮已经运到了神机营,就等他去验收了。
临走前,朱慈烺扫了一眼刘肇基和石台下的阎应元,希望他们两人能尽快融入京营---开封之战在即,留给京营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一路快马奔向神机营,日照当空,清风佛面,很是飒爽,但朱慈烺的心情却美好不起来,因为一眼望过去,道路两边的麦田都是蔫巴巴地,甚至有麦苗已经开始泛黄枯萎了,一队队的农民正担着木桶向田里而去,脚步匆忙,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焦急……朱慈烺心情沉重,仰天叹息,老天爷啊,你就不能痛痛快快地下一场春雨吗?京畿旱情如此严重,今年南粮北运的规模怕是要扩大好几倍啊。
神机营营门外,一众文武已经在等候,其中身材瘦高,穿着黑色教士服,戴着小帽,高鼻蓝眼的汤若望最是显眼。
朱慈烺远远就看见了他,纵马到营门前,在众人躬身行礼时,他勒马站定道:“汤神父,你还好吗?”
“谢殿下关心,我一切都好。”汤若望躬身回答,蓝眼睛里带着笑。
虽然上帝爱任何人,但汤若望却不得不承认,他对太子的喜欢,远远超过对大明的其他人,不是因为太子的身份,而是太子身上那种随和开明、令人如沐春风的气息,虽然也有像徐光启,焦勖赵仲这样的开明士子,但大明大部分人还都是比较古板的,偏远乡村的人甚至把他高鼻蓝眼睛的相貌当成是魔鬼,朝中的一些官员对他这个西洋人十分不喜,唯有太子真诚柔和的目光让他感受到上帝的垂爱,因此在为太子做事之时,驱动他的不止是责任和义务,还有喜欢和期待。
朱慈烺下了马,向李顺焦勖点一下头,兴冲冲地问:“本宫的……炮呢?”
差点把意大利三个字说出来。
“回殿下,汤神父运来的四门青铜小炮已在炮击场。”李顺抱拳回答。
朱慈烺点头,迈步向营里走,一边走一边问:“这些天操练情况如何?”
“谨遵殿下指令,我神机营日夜操练,如今合格的炮兵已经有三百多人了。”李顺小心回答。
所谓合格,指的主要是能使用火炮专用测量工具,铳规、铳尺、度板的炮兵。
朱慈烺皱起眉头:“太少。”
“臣会继续努力。”李顺额头冒出细汗。
朱慈烺冷冷道:“一会将他们拉出来,本宫要看他们操炮的本事。”
“是。”李顺心口砰砰跳,暗暗祈祷:菩萨娘娘保佑,希望那帮孙子能争气,一会可千万不要出什么漏子啊。
四门新造出的四磅青铜小炮整齐地摆在神机营的炮击场上。
和朱慈烺当初看到的图纸几乎完全一样,青铜小炮分为炮身和炮架,炮架由车轮和牵引装置组成,车轮明显比一般火炮大了一圈,炮身上安装有可以装卸的木质防护板,炮兵躲在防护板后面操作,可以免遭敌人的弓箭和火枪攻击。原来的铳规改在炮架上,如此瞄准时更为方便,若是快速射击,可以用炮身上的简易望山。
而青铜色的火炮炮身看起来并不长,只有一米多一点,前细后粗,十公分的口径,算上车轮和炮架,全重四百斤,打四磅的铁弹,做有专门的弹药车,弹药车上装载十发弹药和所需装填器械,车后挂火炮,由四匹马牵引。和红夷大炮动辄需要十人的炮手不同,青铜小炮只需要四名炮手,机动时两人坐弹药车,两人骑马,道路难行时,四人一起推车。综合看来,机动性还是有相当保证的。
而十发弹药肯定是不够用的,在炮兵之后还会有专门转载弹药的弹药车随行。
火炮铸造是汤若望的功劳,但弹药车和加大的车轮却是太子朱慈烺的主意。
眼见大功告成,朱慈烺摸着青铜小炮的炮身,满脸欣慰。
汤若望介绍火炮性能:“尊贵的太子殿下,这炮用棉布定装弹药,喏,就和
火枪使用的纸包弹一样,都是预先定量火药和弹丸,使用时直接塞入炮管即可,一门炮配四名炮手,最少两人亦可,若是炮手熟练,这炮的击发速度甚至比火枪还要快呢,火枪打六发,这炮能打**发,青铜散热好,一口气发射十五六发都不用担心炸膛。铁弹四磅重,也就是大明的三斤,用药一斤半,有效射程三百步,如果直接命中,两百五十步内能将关外建虏喜欢使用的盾车打的粉碎……”
青铜火炮的威力并不大,比之红夷大炮差的远,但胜在机动性,且能连续十五六次的发射。这是红夷大炮所不及的。
朱慈烺点头:“好,汤神父,我上一次和你说的散弹,你研究的怎样了?”
红夷大炮和佛郎机炮使用的都是实心的铁弹,但大明自有的虎蹲炮使用的是散弹,所谓散弹指的主要是铁砂,将铁砂塞到炮膛里,夯紧了,点燃火药喷射出去。
汤若望道:“散弹并不难,不过射程却没有办法保证,只有一百步。”
“那也可以了。”
朱慈烺点头,转对李顺和焦勖:“随炮车而走的十发弹药中,要有一发是散弹。以备不时之需。”
“是。”
“散弹和实弹要标识清楚,不可混淆。”
“是。”
嘴皮子说完,该动真格的了。
焦勖和李顺亲自操炮测试青铜小炮的威力,目标是一辆放在二百步五十步的木质盾车。朱慈烺清楚看到,焦勖熟练使用铳尺、度板,李顺虽然也使用这两种工具,不过只是在参考,他主要还是靠目测。
“砰砰砰砰!”
虽然方法不同,但两人的操作还在很准的,四门青铜小炮依次发射,将那一辆盾车打的粉碎。然后又连续发炮,这一次展示的不是精度,而是速度。砰砰砰砰,几乎是毫不停歇,炮弹雨点般的对面的小山丘上……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崇祯十五年》,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