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TXT下载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章节列表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最新章节

第十三节 关宁防线

作者:东山小生01 下载: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TXT下载
    由于山海关有一段城墙修筑在山岭之下,这就给了敌人居高临下的机会。王在晋建议,在八里铺再修一道城墙,把这处高岭包括进来,实现对山海关的全面防守。孙承宗的意思是先修复关外的孤城宁远,然后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为三点,构建关宁锦防线。

    一个打算防守,卫山海以卫京师。一个打算进攻,在关外构筑防线,循序渐进,收复失地。二人争执不下,下面是一段载入史料的对话。

    孙:“八里铺修好以后,是不是要把旧城的四万士兵全派去?”(新城成,即移旧城四万人以守乎?)

    王:“不,还要增兵四万。”(否,当更设兵。)

    孙:“四万加四万,就是八万,用八万兵力守新城,旧城(山海关)还守不?新旧两城相距八里,八里之内有旧城前的地雷和陷阱,如果新城的守军溃败下来,不是中了自家的陷阱?假如溃兵后有敌军,那你是放溃军进关还是把溃军全送给敌军?”

    王:“在山上建几个寨子就行了。”(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

    孙:“还没有打败仗,你却建三座寨子,不是让士兵打败仗吗?况且溃军可以进寨子,敌军也可以进寨子。”(兵未溃而筑寨以待之,是教之溃也。且溃兵可入,敌亦可尾之入。)

    谈话到此结束,孙承宗几句话把王在晋说得哑口无言,用官话说就是“在晋无以难”。上面这段话摘自《明史·孙承宗传》,其结果是孙承宗理压王在晋,但在另一份史料《三朝辽事实录》上却记载了一个不一样的结果。前面谈论的内容大致一样,不过后面关于孙承宗的追问王在晋回答上来了。

    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

    这是一封孙承宗给天启皇帝的奏折,这里只选了后半段,其中的经臣是辽东经略王在晋。大致意思是,王在晋说:“在山上建山寨,若有逃溃可以奔向那里,而旧城也有三道关口可以进入。这几万兵是老兵,逃跑很有经验,虽然可以杀死逃兵,但由于人数众多,也无济于事。八里的地雷和陷阱既是为敌人而设,也是为自己而设。一旦打了败仗,溃兵就只有山寨一条路可走,但山寨只是个摆设。所以,前有敌军,后有陷阱,溃兵想要活命,只有奋力抗战,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这个版本的结果是“臣遂无以应”,直接把孙承宗说蒙了。《三朝辽事实录》的作者是王在晋,成书于崇祯朝,比《明史》早了近一百年。加上清朝又有篡改历史、掩盖事实的不良习惯,所以很多人说王在晋其实是隐藏的人才,孙承宗纯粹纸上谈兵。

    然而,从前面“梃击案”孙承宗对东林党人的建议来看,这人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不仅如此,孙承宗还多次前往大同、辽东等边关与老将商讨边事(与戍将老卒,周行边垒,访问要害阨塞,相与解裘马,贳酒高歌。用是以晓畅虏情,通知边事本末)。袁应泰丢了辽沈之后,劝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的呼声很高,如孙承宗不知兵,实在说不过去。

    我们再回到问题的开始,其实说白了,王在晋的建议就是没有建议,总之守住山海关就行了,辽西什么的就别管了。相反,孙承宗的想法十分积极,修筑宁远,将辽人迁往城内,以辽人守辽土。

    之所以两派僵持不下,直至今天也众说纷纭,其实牵扯到一个问题——财政。

    曾经一位同事跟我聊明朝,他说明朝是一个特别的时代,他的亡国之君(崇祯)并不无能,也不昏庸,但还是亡了,于是他向我问明朝灭亡的原因。

    我将其归纳为两点——内忧(李自成、张献忠)和外患(皇太极、多尔衮)。

    如果要从内部分析呢?同事继续问道。

    也是两点——党争和财政。

    都知道,明末财政体系的崩溃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说白了就是没有钱,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无非就是之前的“万历三大征”,宗室人口的暴涨和优待政策,包括后来加征辽饷、剿饷等等。现在孙承宗说的一系列措施虽然有道理,但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钱。

    筑城得花银子,建军得发工资,要想跟实力强劲的八旗军周旋,还得搞战马、买装备,一样不能差。况且辽东军区作为一线军区,将士的工资不能拖(也不敢拖),伙食不能差,死后抚恤金也得安排上。

    王在晋就很实惠,搞这些干吗,辽沈失了,广宁失了,宁远跟锦州在关外就是孤城,还守它干吗?守好山海关吧。

    理性分析,王在晋的态度虽说是消极的,却不一定是错误的。如果放弃两座孤城,确实能节省不少开支,而且凭借坚固的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后金一时半会儿不一定打得进来。

    之所以王在晋的想法不被人看好,无非就是一个心态问题。所谓“弃辽守关”,还没打就主动放弃,传出去实在丢人。而且无论在哪个朝代,主动放弃国家领土的行为都是要遭鄙视的,无论代表了何种战略思想,都不重要,最基本的,这是一个国家的尊严!

    所以王在晋不一定是错的,孙承宗不一定是对的,没必要争来争去。但是,逆流而上的人是值得大家铭记和尊敬的。

    孙承宗与王在晋二人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孙老师毕竟是孙老师,不跟你废话,马上回京面见朱同学,朱同学二话不说,直接把王在晋撤了。孙承宗披挂上阵,代替王在晋经略辽东。

    孙承宗到任后,进行了一系列动作——安抚难民、招揽士兵、建造营房、打造装备、储存物资,一套动作雷厉风行。可不久后孙承宗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军饷对不上账。鉴于辽东军区将士的待遇很好,所以不少人有冒领工资、贪污军饷的坏习惯,而且驻辽士兵大多为河南、山西等地招来的外地兵,这些人很实在,你辽东失不失陷跟我半毛钱关系没有,我挣我的钱,毫无奉献精神。

    基础条件可以提升,但士兵的素质实在堪忧。对此,孙承宗毫不留情,贪污的将领,军法处置;贪污的士兵,遣散回家!孙承宗明白,要想守住辽东,必须得靠本地人,他们深受八旗军的摧残,不少人妻离子散、无家可归,如果招揽这群人,他们的动机不单单是挣钱,还有报仇。如此,在战场上将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所谓“以辽人守辽土”。

    于是孙承宗开始招募辽人,编制成军。事实证明,孙承宗是对的,这支本地军在历史上有个专门称呼——关宁铁骑,为明朝最强军事战斗力,能跟八旗军抗衡。

    天启三年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满桂等人修筑宁远城,开始了对付努尔哈赤的第一招。随着宁远的巩固,天启五年夏,孙承宗遣将驻守锦州、松山、大小凌河各城。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余里,初步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自此,一个伟大的防线就此诞生——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最新章节! 作者:东山小生01所写的《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为转载作品,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介绍: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写起,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结束,主要记述这一百零五年间的历史。期间既写“明”,也写“清”,通过笔者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带大家走近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所选材料皆为一手材料,主要为《明实录》《清实录》,也选有一些明清史学家所著的杂录,如《明季南略》《永历实录》等,为了叙述方便,不会一一列出,有些必要的会在文中标明出处。历史已成过去,望读者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