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TXT下载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章节列表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最新章节

第五节 决裂降清

作者:东山小生01 下载: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TXT下载
    大家请注意,孙可望虽然反了,但他没有降清。他打李定国,也没有借助清朝的力量。现在的孙可望还是很尊重张献忠的,尊重义父的遗命。

    这个尊重时效不长。

    孙可望十分硬气地跟李定国摊牌,但实际上,表面硬气的孙可望也不硬气。因为他发现,李定国的手里有他的软肋。当初孙可望出云南加入永历集团的时候只带走了一些兵,当时的他也没想到后来这些情况。所以在云南,有孙可望的家眷。

    这就十分难办了。万一李定国心一横,将孙可望的家人拖到战场上,刀子一架,孙可望还得哭着大喊“刀下留人”。为了防止这类情况出现,孙可望想出了一个办法,也不算办法——派人去昆明要人。

    但是请注意,孙可望要的不是家眷,而是当初他留在昆明的老本(嫡系部队)!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李定国把刀架在孙可望家人的脖子上,也不会出现孙可望哭着求情的情况。随便砍,因为孙可望眼睛也不会眨一下。他的眼里,只有权力,没有家人。做人做到这种地步,也算是登峰造极了。

    要打仗了,却还向对方要人,估计是个人都不会干,个别暴躁点儿的,甚至能把来使给杀了。但李定国干了,他不是一般人,他是猛人。不仅归还了孙可望的嫡系部队,还送还了孙可望的家人。

    当消息传到孙可望处,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到真正见到了人,揉了揉双眼。

    对于李定国的做法,各位不必疑惑。同样是农民出身的孙可望与李定国,却是两种不同的人,前者是小人,后者是君子。李定国的意思很明确:对付你,根本用不上搞阴谋!

    什么是猛人,这才是猛人!

    换个角度来说,不难看出,李定国是不想与孙可望决裂的,他明白,这对谁都没好处,受益的只能是清朝。孙可望自封秦王,永历给李定国的封号是晋王,如果你觉得这个晋王是胡乱给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秦晋,秦晋,秦晋之好,永历就是要孙可望与李定国像春秋时的秦国与晋国一样,和睦相处。永历可以给孙可望权力,李定国也可以认孙可望这个上司,但有个条件——安分。

    说实在的,够意思了。但孙可望就是不安分,那就没办法了。

    对孙可望来说,李定国是愚蠢的,不仅送来了兵,还送还了自己家眷,自己将再无后顾之忧,这场战斗,必胜。

    当时孙可望的军队有二十万(号称),想必十万是妥妥的,而李定国与刘文秀的联军只有不到五万。

    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八月初一,孙可望在贵阳誓师,正式出兵云南。以白文选为招讨大将军,冯双礼留守贵阳,提防清军。请大家记住这两个人,特别是白文选,他将成为左右这场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

    八月十八日,孙可望大军渡过盘江,永历大惊,经过商议,由李定国与刘文秀二人率主力阻止孙可望入滇。九月十五日,双方相遇在云南曲靖交水,安营扎寨。

    毕竟是自己的弟弟,相处了这么久,李定国有多大能耐孙可望是知道的。虽说兵力多了一倍,但要是把李定国逼急了的话,没准“两蹶名王”就会变成“三蹶名王”。

    所以,在几经思考后,孙可望改变了计划。

    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条好计策,估计是孙可望废掉了所有脑细胞想出来的,如果不出意外,昆明就拿下来了。

    但是很不幸,意外出现了,这个意外,叫白文选。

    孙可望的计划是这样的:约定时间与李定国决战,同时派遣一支轻骑偷袭昆明。永历能用的就李定国与刘文秀,都在前线,昆明没兵,偷袭必定成功。孙可望把这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交给了张胜、马宝二人执行,并分给了他们七千轻骑,希望他们能不辱使命。

    补充一下,意外除了白文选外,还有一个,叫马宝。

    孙可望觉得这个计划万无一失,现在他需要做的只是等待。孙李双方约定六天后决战,此时张胜所率领的偷袭部队正在前往昆明的路上,而李定国对此一无所知。这六天时间双方就这样干巴巴对望着,孙可望不出手,李定国也不出手。这就好比打架,人多的都不急,人少的敢急?

    孙可望之所以不出手,是为了他的计划。局势朝着有利于孙可望的方向发展,貌似一切都要如愿了。

    在那个寂静的深夜,一个人来到了李定国的大营。几乎所有守军都认识他,此人正是白文选。守军没有阻挡,白文选见到了李定国。

    白文选此行的目的也很明显——告诉李定国情报。

    “孙可望欲偷袭昆明,请将军早做打算!”

    李定国大惊,若没有眼前这个人自己几乎玩完。李定国立马做出判断,回救昆明不可能,因为一旦孙可望接到李定国撤军的消息,就会立马进攻。

    唯一的办法是速战速决。第二天天还没亮,李定国和刘文秀就拔营作战,孙可望想不到李定国一夜之间变得这么急切,像打了鸡血一样。虽然六天的决战期没到,但也无所谓,对于李定国的行为,孙可望觉得,他是在送死。

    开战!

    对阵之初,刘文秀派遣自己的大将李本高出战,但这位李先生运气实在不好,一股脑儿地冲在前面,就为了试试刚磨的刀,最终马失前蹄,摔下了马,被人剁死,为别人试了刀(马蹶被杀)。

    前锋失利!

    这对李定国来说是个极坏的消息,影响士气。见到这般模样的李定国,孙可望觉得,此战不胜,天理难容。

    传令,进军!

    将士一拥而上,本就比对手少了一半的人,加上士气低落,局势一边倒,李定国快要绝望了。

    然而,李本高的死似乎只是上天和李定国开的一个玩笑,这场战斗,在开始前就注定了结果,胜利者只有一个,非李定国莫属。

    就在孙可望沉浸在胜利的美梦中时,一个消息打破了他的梦:后军被袭,军心涣散。可以肯定的是李定国没有多余的兵力偷袭孙可望的后军,事实上他也绕不到孙可望的身后。

    这个在孙可望背后捅一刀的不是别人,正是白文选。

    白文选见局势对李定国不利,立马率军偷袭了孙可望的后军,不仅如此,他还约了一个人——马惟兴。这个马惟兴还有一个身份,马宝的哥哥。而他之所以配合白文选,也是因为不满孙可望,佩服李定国,早有跳槽之心。

    孙可望的军队陷入了混乱之中。李定国、刘文秀紧抓机会,趁机杀来,孙可望大败,逃回贵阳。

    此战李定国可以说是绝对的配角,主角只有一个——白文选。白文选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可叹的是这一群不耻孙可望的人最后还是降了清——白文选、马惟兴、马宝无一例外。但是他们降清,我理解,因为他们曾经努力过。

    孙可望的事情是解决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偷袭部队。这支由张胜、马宝率领的七千轻骑一路浩浩荡荡(应该是偷偷摸摸),已经逼近了昆明。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经过商议,李定国决定亲自前往昆明救驾,刘文秀和白文选继续追击孙可望。

    分配完毕,各自行动。

    其实李定国大可不必惊慌,既然马惟兴跳了槽,作为马惟兴的弟弟,马宝自然也不能落下。

    但这支偷袭部队的头头是张胜,不是马宝。张胜同马宝不一样,他还是挺喜欢孙老板的,他还不想跳槽,可能是待遇不错。马宝想搞小动作,张胜必然要他的命。聪明的马宝想到了一个办法,不搞小动作,搞大动作。

    军队每到一个地方,马宝都大抢一通,杀人放火,什么都干,就这样,这支名义上的偷袭部队从偷袭变成了明攻。对于马宝的这个行为,张胜自然也不会管,赶路的同时还能捞点外快,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这支流氓军抢了一路,李定国拼命往回赶,奇迹般地赶上了。李定国对张胜的杂牌军发起了猛攻,同时马宝也积极响应,向张胜露出了真实面目。

    最终,张胜兵败被杀。至此,这场李定国与孙可望的战斗,因为一群人(孙可望的人)的努力,以李定国的胜利告终。

    历史无数次证明,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里稍微提一下马宝,我曾看过他的生平事迹,发现此人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马宝最早是跟着李自成的,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桂打败,马宝便投降了吴三桂。而此时的吴三桂已经降清,马宝成了清王朝的一分子。在清朝,他被分到了一个特殊的人麾下——李成栋。后来李成栋反正,马宝便归顺了南明,在孙可望手下做事。再后来嘛,南明灭亡,马宝再次降清,并且这次清朝给马宝分配的上司不是别人,正是吴三桂。最后,吴三桂反清(三藩之乱),马宝跟着吴三桂再次反清,兵败被杀。

    看完马先生的一生,我觉得很有趣,李自成、孙可望、吴三桂他都跟过,明朝、清朝他都混过,吃得开,吃得不是一般的开。他降清,反清,再降清,再反清,最后在反复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如果要为马先生写一篇人生总结的话,我觉得名字应该取“论连环跳槽王的自我修养”。

    此战孙可望主力被李定国歼灭,再也没有同李定国作战的资本,从今以后,即使再看李定国不顺眼,也得憋在心里。最后,没办法了,孙可望决定借助一股力量——清军。

    不为别的,就为报仇!

    “今为李定国辱孤至此,孤不惜此数茎头毛,行当投清师以报不世之仇耳!”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最新章节! 作者:东山小生01所写的《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为转载作品,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介绍: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写起,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结束,主要记述这一百零五年间的历史。期间既写“明”,也写“清”,通过笔者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带大家走近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所选材料皆为一手材料,主要为《明实录》《清实录》,也选有一些明清史学家所著的杂录,如《明季南略》《永历实录》等,为了叙述方便,不会一一列出,有些必要的会在文中标明出处。历史已成过去,望读者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