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放下手中的书本,接过刘牧手里的木匣,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有两块圆圆的玻璃被卡在已经做好的铁架里,拿在手中仔细端详了一下,笑道:“你小子给我说说这是什么东西啊。”
“人上了岁数眼睛就容易花,这是老花镜,能够纠正花眼。”说话间,刘牧已经将另一个木匣子给了戴远礼。
戴远礼有些好奇地掂量着,这里面数他岁数最大,也数他花眼最为严重,虽然是一名大夫,但对花眼也无能为力。
刘伯温率先带上了老花镜,低头看着书上的字,瞬间便觉得清晰了很多,赞不绝口地说道:“你可是真给我弄了一件好东西啊。”
听到他们满心地欢喜之后,刘牧心里感到很是满足,这几位老先生为了书院可谓是殚精竭虑,能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一点点的帮助让刘牧很有成就感。
刘牧出了书院之后便直接来到了宋濂的庭院门口,轻轻地敲门。没过多久,宋濂便杵着拐杖打开了门,一见到是刘牧之后,整张脸就拉得特长,一脸不屑地说道:“汤山伯找老夫可有什么事情吗?是不是已经准备好比试了。”
刘牧早已经习惯了宋濂对自己的态度,要是哪天他忽然对自己态度好转了,刘牧法案到会觉得可能有什么蹊跷了。
“这是老花镜,可以纠正一下花眼,宋师傅可以拿过去用一下。”刘牧打开了木匣,将老花镜展示在宋濂的面前。他心里明白,宋濂倘若没有见到木匣里装得什么东西,是自然不会收下的。
“纠正花眼,莫不是汤山伯又要施展什么障眼法了,还请汤山伯将心思多多放在学问上,我们好快点比试,老夫还要早点回金华老家。”宋濂只是低头看了一眼,就迅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然后咣当一声关上了门。
靠,刘牧差点破口而出,自己的好心竟然被宋老头当成了驴肝肺。
……
作坊最近又产出了一批玻璃,马武的手艺已经越来越高了,玻璃的成品率也随着与日俱增,刘牧将让刘三将这一批玻璃送到了地里,装在了前几日已经垒好的土墙上,一座温室大棚就这样问世了。按照现在的技术,刘牧还无法生产出塑料和薄膜,最后只能选择用玻璃作为替代品。
随后在京城里买了些蔬菜的种子,便让庄户们在温室大棚里种好,而刘牧则等待着到冬天的时候,可以吃上新鲜的蔬菜。
等生产完这一批玻璃后,刘牧和马武便被太子召到了京城,在西安门旁边早已经搭好了一件作坊,等到他们两个人到了之后便开始搭建烧制玻璃的窑,朱元璋亲自题名“大明玻璃厂”悬挂于作坊门口。
过了大半个月,大明玻璃厂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玻璃,虽然有刘牧和马武的技术支持,但是玻璃的成品率并不是很高,大约能够用来做各种玻璃镜的不到两成,剩下的残次品大多数要么是玻璃的透明度不高,要么是玻璃身上有纹路。
这些残次品虽然没办法用来做各种玻璃镜,但镶在门窗上当玻璃还是绰绰有余的,刘牧的当初和朱元璋有着约定,自己从利润中抽取两成,既然不是用来买的,无法获取利润,那自己干脆拿两成玻璃就好了。
刘牧跟朱标商量了一下这个事情,没想到他倒是很大方,说这些残次品的玻璃,刘牧只要想要,就全部都拿走就好。
既然如此,刘牧也就不客气了,但他也不会贪心到将所有的玻璃全都运回刘家庄,只按照跟朱元璋的协定,运了两成不到,就这些就足以让汤山书院里的教室上的糊纸全都换成玻璃了。
既然大明玻璃厂已经兴建起来了,那自家的实验窑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了,刘牧很快就关掉了作坊,这样一来还保护了汤山的绿水青山。
马武头脑很聪明,又踏实能干,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别人都不会的玻璃技术,所以很快地就成了大明玻璃厂的总把头。在歇工的时候,马武就会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发呆,内心感慨万千,倘若当初不是刘大人给了自己这样的一个机会,估计现在自己已经到了奈何桥喝下了孟婆汤了。
自己的这条命就是刘大人给的,自己一定要肝脑涂地才能报答这份恩情,想到这里,马武立刻就又充满了干劲。
在冬天来临之前,不管是汤山书院还是刘家主宅的窗户上都已经换成了玻璃,虽然玻璃并不算很完美,但却比当初的糊纸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自从窗户上换成了玻璃之后,整个房间里就亮堂了很多,原本刘继善还会出去晒晒太阳,现在在自家的卧室里便可以晒太阳了。
对着感触最深的当然还是书院的学生和先生们,在换成玻璃之前,教室里总是昏暗无比,夏天还好,还可以打开窗户,但到了冬天,甚至在白天的时候都会点着蜡烛和煤油灯。但自从换了玻璃之后,这一切都已经变成了往事。
刘伯温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一边喝着清茶一边和身旁的罗贯中聊着天,“谁能想到有朝一日,我们能够过得上这样的生活啊。”
罗贯中放下笔,他的三国通俗演义已经快要完本了,正在写最后的解围部分,“是啊,这一切可都是多亏了刘牧啊,我总觉得他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拿出来呢,就凭这个我们也一定要多活几年啊。”
“哈哈哈,是啊,要不我们从明天开始跟着学生们一起跑跑步。”
罗贯中的提议立马就遭到了刘伯温的反对,“哈哈,贯中啊,你和赵先生还年轻,可以跟着学生们一起活动活动,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就算了吧。”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