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道了。”
“还有一事,就是蔡邕近期会直接从兖州陈留前往辽东,他已上书愿往辽东。”
“谢父皇!
儿臣此去千山万水,望父皇保重龙体。”
刘宏笑了笑,“朕知道,你临走前,见一见大司农家公子,之前大司农上奏说他有事找你。
你去见一见吧!”
“父皇说的是曹操?”
“嗯,去年平定黄巾,曹操立有大功,升迁为济南相,近期就会奔赴青州上任。”
“喏,儿臣会安排时间与他见面。”
“去吧!”
从刘宏哪儿出来,刘英不解,为何曹操想见自己?
“小翠,这两天收拾一下,两天后我们就要出发了。”
“真的吗?殿下!”
“当然是真的,抓紧收拾一下。”
刘英能看出,小翠是不喜欢这深宫,刘英自己何尝不是一样。
刘英带着张顺和典韦来到曹府。
很快中门大开。
“臣曹嵩(曹操)参见殿下!”
刘英看到曹嵩,从曹嵩脸上看到了精明。
曹操身高不高,大约1.50米多点,皮肤泛黑,不过两眼有神,给人一种精干的感觉。
“大司农,曹相国,赶紧免礼,晚辈今日才到访,让大司农亲自迎接,晚辈实在过意不去。”
“殿下客气了,曹嵩身为人臣,理当如此!”
刘英没有多说,几人来到大堂。
“殿下上坐!”
“不用了,今天到访曹府的是晚辈刘英,不是辽东王爷。”
刘英直接坐到左边上首,示意曹嵩和曹操坐下。
曹操忍不住的点头,以前只是听说刘英的事迹,今天一见,曹操心中对其好感大增。
“殿下写的边塞诗,操读了以后,热血沸腾,恨不得提刀上前线。”曹操拱手说道
“孟德兄长行事让人敬服。
五色棒不畏权贵,去年黄巾之乱时,兄长硬是带兵大破黄巾,以护卫朝廷安宁。
我知兄长,兄长最大心愿是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征西将军。”曹操前世原本最大心愿,就是希望死后墓碑上刻着征西将军之墓。
曹操没想到,素未谋面的皇子,居然知道他曹操的志向。
曹操激动的说道,“和殿下相比,操志向小以,能得殿下一赞,操平生之幸。”
刘英很明白,东汉末的一帮人里面,曹操最开始绝对是忠臣,只是后来逐渐心灰意冷,加之自身实力扩大,才逐渐改变的,就算这样,终其一生也是汉臣。
“兄长到了济南,肯定也会遇到不少阻力,刘荣希望兄长不要心灰意冷,只要我们有梦想,那就一定有希望。”
“多谢殿下勉励,操此去一定会让济南焕然一新。”曹操说道
刘英当然知道,前世曹操正是因为这样做,后来被逼着调离,一气之下,辞官不干。
刘英原本是劝说他保持平常心,没想到……
刘英也不好多说。
曹嵩在旁边也不知说什么?
“殿下和孟德你们谈,老夫还有事。”
刘英明白,曹嵩借机离开,曹操势必有话要说。
“大司农请便!”
曹嵩走后。
刘英看着曹操说道:“孟德兄长,此处只有你我二人,有话不妨直说。”
“殿下,操斗胆请问殿下,如何看待当今天下?”
刘英叹了一口气,说道:“长此以往,恐怕国将不国。”
曹操两眼闪过一丝精光。
“殿下以为,如何解决当今局面?”
刘英看着曹操笑了笑,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自己不喜欢的煮茶,说道:“破而后立!”
曹操拱手说道:“殿下真乃天降奇才,大汉有救了!”
“孟德兄长言重了。
兄长应该能看清当今天下局势,黄巾之乱是外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借黄巾之乱,让地方势力全都拥有了武装力量,还是合法的武装,这会成为大汉糜烂的根源。
据我所知,还有一些人居然提出恢复州牧制,以宗亲任州牧制约地方,是不是很可笑?”
曹操一脸欣慰,同时也露出苦涩,“殿下,州牧制我也听说了,应该是宗正刘焉在推动。”
刘英点头说道:“这是把大汉推向又一个春秋战国。”
曹操越发好奇,眼前这位少年居然把事情看得这么透彻,但是曹操心中仍然有不少疑惑。
刘荣看着曹操,微笑着说道:“你是想问,既然如此,为何不阻拦?为何会选择辽东这偏远之地?”
曹操站起身来,吩咐道:“门外二十步之内,任何人不能靠近。”
曹操转身对刘英拱手说道:“操的确有这个疑惑。”
“实话实说,就算阻挡州牧制就能解决大汉的问题吗?
显然不能,大汉前后历经400多年,中间经历王莽篡权,再到光武中兴。
大汉的体制早已僵化,世家豪族的贪婪早已把民力吸空,皇权的不作为加上宦官、外戚轮流把持朝政,天下百姓早已忍无可忍,因此才有张角一把火燃遍大汉十三州。
现在,只能让各路牛鬼蛇神全部跳出来,大家才能看清,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我以为,解决问题最佳办法就是解决掉制造问题的人。
因此,我们首先要找出制造问题的人。”
曹操听得热血沸腾,“殿下大才,难怪荀彧对殿下赞不绝口。”
刘英云淡风轻的摆了摆手,“文若过誉了。
今天之所以和孟德兄长说这一番话,是因为我心里清楚,兄长是真心希望朝廷好的人。”
曹操说道:“哎!殿下,说句心里话,操宁愿不当济南相,也想和殿下去辽东。”
“兄长有此心,刘英倍感开心,不过,现在的朝廷离不开兄长。
兄长要多留意袁绍。”
曹操吓了一跳,“本初怎么了?”
曹操从小是跟在袁绍身后跑的人,因为袁绍出身好,曹操乃宦官之后,父亲曹嵩原名夏侯嵩,从小过继给大太监曹腾的,因此在世人眼里,很多人看不上曹操,不过,他和袁绍关系极好,也有袁绍是庶子的原因(母亲是小妾)。
“袁本初绝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你想想,他为何全力支持何进?”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