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言情小说 >> 于归谣TXT下载 >> 于归谣章节列表 >> 于归谣最新章节

特别篇 暗香(太子妃视角)(后记+秋水的信)

作者:夭姽包 下载:于归谣TXT下载
    终于把这个长长的特别篇写完了。

    如果大箐有史书的话,他们只会这么写:泰和十三年三月,上京虞氏次女嫁太子元修为正妃。次年正月,产皇太孙其渊。泰和十五年九月,病薨于东宫,时孕八月余。

    只有几行。可是太子妃未满十八年的人生,也有那样多的精彩和挣扎。所以想着,便有了这一个特别篇。

    在这里很感谢大家的包容!这么些天有停更、更新的时候又在更与正文无关的……总之十分抱歉……现在想做的这个特别篇也写完了,明天将回到正文的更新(明天超级“甜”!)。真的很感谢大家的包容和支持。

    原来是想些一篇几千个字的特别番外,没想到一下就分了25章,差不多将近7万字。就像原来设计这篇文的时候,以为也就写个两三万字,现在发现,两三万也就是个大纲哈哈哈,更新到现在断断续续也都十几万字了,离当时觉得遥遥无期的二十万字也越来越近了。但是想表达的东西还有很多。包括当时写这个特别篇(包括未来还会有几个特别篇和番外)的初衷就是丰富这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写这篇小虐文,不仅仅是为虐而虐吧,还希望能有些新意然后让大家觉得翻看的这些时间没有白花。想让这篇文不仅仅是许子若和九公主之间的国仇家恨、非常纠结的爱情故事,希望让这篇文是一个群像。就像给皇帝设计了性格迥异的皇子公主们(哈哈哈这里有个沙雕的点就是因为设计的时候男女性角色分开,然后一个一个给设定,所以一号到五号都是皇子,然后从六号开始排公主哈哈哈哈还挺好玩的),每一个人(包括后来会出场的一些非皇室成员)都有一个小故事,然后这些小故事或早或晚,或是由九公主亲历、或是由他人叙述,最终都是给主角增加经验、助她成长起来。

    设计这个故事的时候想的是双视角。九公主视角是甜甜的恋爱,昭和视角则像一个解密版。但是真正写的时候有很多的限制,因为有些东西这两位都不能看见,所以就斟酌加入了少量的柳梦眉视角,以及现在的特别篇。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样子,当然叙述的详略也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说,某事件是重要的,就有长长的叙述,但是在有些视角,则根本没有这样的叙述。这就是多视角的玄妙之处,当然也有些坏处,就是有的事件可能因此要写上好几遍,再加上作者的拖延症,就真是磨好几天也没讲出个所以然,所以,再次感谢大家的包容。

    这么急急的写这个番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之前有些赶稿所以九公主和昭和视角下的太子、太子妃的故事有些草率、前面也堆了很多的坑需要补,所以提前把这个特别篇写出来,之前的部分也会找时间精修再精修。至于七公主的特别篇会在全部完成后一次发出(敬请期待噢)番外篇也会在正文完结后再更新,所以不要担心,接下来不会有更着更着写另一个故事的问题了!

    本来准备了长长的后记,想分析作者眼中的太子和太子妃,后来想了想,关于这二位的性格、面具、情感、纠葛等等,还是留给各位读者去理解吧!万分感谢大家!

    —————————分界线——————————附:秋水的信

    太子殿下:

    展信安。

    殿下从没有问过秋水的名字,可如今秋水要走了,还是想告诉殿下,秋水的本名,叫做湘意。

    湘意是永定三年生人,上京人士,家父名叫胡诠。

    没入宫籍的时候,这些本该随着那些被收缴的东西一并忘却的,可是湘意不敢忘。

    永定八年七月,胡家因科举舞弊之罪被抄。家中之人,或是和爹爹一样被斩杀,或是和哥哥一样流放千里音信全无,或是和阿娘一样自尽,只有我,没入宫籍苟活于世。爹爹被官差抓走的时候,还同我和哥哥说,无论发生什么,都要誓死效忠太子殿下。

    那个时候,我刚从太傅家的掌上明珠变为侍奉人的奴婢,笨手笨脚,什么都不会做,只能做着最下等的活计,还要日日被嬷嬷责骂。那时候,殿下就像天神一般出现。殿下的出现,让湘意看到了生的希望,也让湘意永生感激。

    殿下给了湘意新的名字。“一波秋水两春山”,殿下笑盈盈地告诉我,往后我就叫秋水。殿下给了我新生。

    后来殿下带我回了东宫,我才知道,原来那个笑着对我伸出手的青衣少年,便是当今的太子殿下,爹爹叫我侍奉终身的人。

    近十年的朝夕相对,湘意熟悉殿下胜过熟悉自己所有的亲故。

    可是师父告诉了我当年的真相。当年的殿下,年轻气盛,急躁冒进,为了收敛人才为己用,一时糊涂在当年的恩科中做了手脚。陛下发觉,委托殿下查办此事,殿下找到当时岌岌无名的虞参议,想要找旁人顶替这罪责。未料到陛下密召虞参议,眼见虞大人就要查到殿下的头上,爹爹心怀不忍、亦不愿殿下一错再错,便主动顶了这罪责。胡家,便为了殿下效忠了。

    起初我不明白,为何爹爹宁可自己去顶那罪责,不惜用我们全家人的命,去换殿下的命。后来,当湘意面对着殿下,湘意终于明白爹爹的心情。爹爹是殿下的老师,也像湘意一样,知晓殿下的不易,盼望殿下能成为一代明君。

    湘意不怪殿下。那是爹爹自己的选择,也全了胡家的忠心。

    后来殿下有了心上人。殿下欢喜时,秋水也跟着欢喜;殿下难过时,秋水也跟着难过;殿下思念时,秋水跟着煎熬;殿下得以互诉衷肠时,秋水跟着觉得宽慰。秋水不奢求殿下的垂怜,只希望殿下能够与挚爱长相厮守、福寿无双。

    可是那个姑娘死了,殿下也日益与陛下离心。

    那时候,我不知该如何劝慰殿下,只能更加尽心地服侍殿下、管好东宫的庶务,不叫殿下忧心,期盼着殿下能再展笑颜。

    不久之后,殿下便求娶了虞家的次女,那个人的妹妹。

    我看着殿下对太子妃,从起初的冷漠,慢慢变得体贴。好像殿下终于重又有了笑意。

    小殿下也很快就降生了。我常常偷偷跑到瑞安殿去,到最后那几个婆子都与我相熟了,他也不再怕我,还叫我姨姨。

    那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

    那时候,看着殿下独自一人在月辉下追忆故人,秋水也跟着难过。那个时候就想,若是太子妃在便好了。可秋水看着殿下与太子妃恩爱如斯时,心里又有些空空的。

    湘意分明知道,已与殿下有着云泥之别。湘意只想这般一辈子守着殿下。可是师父却和我说,危机就要来临。

    师父说,陛下愈发不信任殿下,朝中废黜改立的流言也很多。我应当帮一帮殿下。

    师父教了我一个法子,他对我说,此举虽会败坏殿下的名声,却能保住殿下的性命。我便做了。爹爹从前就教过我,为人臣子,只有有些小毛病,才叫人心安。

    师父托了相熟的婆子照顾我,又从宫外找来了那婴孩。太子妃心思纯良,还对我百般的照顾。陛下也出乎意料地未加怀疑和责怪。我以为是师父太过紧张了。后来我才知道,我所犯下的罪过,责罚都落在了殿下身上。

    抚养了月余,我又亲手杀了那个孩子。那个时候,我真的很难过,可师父说,只有那样才能救殿下。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想,若是我和殿下真的有个孩子该多么好,哪怕殿下永远不给我们名分。不过永远不可能了,我这般陷害,殿下如今恨透我了吧?

    那个时候,我看着殿下身心俱疲,看着太子妃痛苦地濒临崩溃,我不得不亲手杀死无辜的生命,我忽然有些动摇。可我没有退路了。我不知该怎么做。

    我听到些风言风语,朝中有大臣以此事直接弹劾于殿下,局势似乎于殿下更加不利。师父叫我耐心地等。可我等不下去了。那件事以后,太子妃好像终于对殿下伤透了心,殿下好不容易才拥有的琴瑟之好,一下就被我毁尽了。

    我把一切都搞砸了。我对不起殿下,也对不起师父。我对不起爹爹临终的嘱托,也对不起太子妃的真心。九公主痛骂我的时候,我终于在心中承认自己的不堪。

    是我太傻,以为这般便可以改变朝局,负了殿下和师父的恩情。如今,只有以死谢罪了。

    对不起。

    这也是我软弱,我便只顾自己、快快地去找解脱了。

    殿下对不起。秋水自知罪孽深重,不敢奢求殿下的原谅,只希望殿下能善待秋水尚在世的亲人,莫把罪责归于他们。

    湘意年幼时便开始学女红,入宫为奴后也未忘记此道。最后的日子,湘意替殿下和太子妃绣了幅鸳鸯,希望殿下和太子妃坠欢重拾、永结同心。太子妃明礼良善,殿下凭藉此信向她解释真相,想来定能冰释前嫌。湘意在殿下身边呆了近十年,知道殿下的心中一直是有太子妃的。殿下往后,也一定不要再骗自己,一定要好好的珍惜眼前人,夫妻同心,永世欢好。

    最后,请殿下代我,对太子妃说一声,对不起。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于归谣》最新章节! 作者:夭姽包所写的《于归谣》为转载作品,于归谣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于归谣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于归谣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于归谣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于归谣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于归谣介绍:
“一个人,离权力越近,越是想得到它。若是当初他不进宫,或许,不会有今天。”
是,原来都是我...
“你阿爹当初被人害得毒瞎了双目,你阿娘识人不明国破家亡,阿娘希望你不要走上这样的路,要眼明心明。所以,我给你取名叫重明。”
你是谁?这是哪里?
“昭和,我要你从今日起跟着殿下,哪怕他想要我性命,只管帮他来取便是。”“许子若,你没有心肝!”“如果我死了,你是不是也会难过啊……”“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陛下,紧紧地攥着那条带子,好像终于拼命抓到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握不住。”
宿命轮回,原来,皆是命中注定。
西境有个传说。翻过落雁山,下面的水就是忘川。忘川的水连着地府幽冥,生人若是跳下去,灵魂生生世世囚于水中,永不入轮回。
今天这首曲子,叫做《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