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其他小说 >> 苏家屯的变迁TXT下载 >> 苏家屯的变迁章节列表 >> 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

第六十六章,弄巧成拙

作者:伊人李 下载:苏家屯的变迁TXT下载
    那年麦收前后,老天一直不下雨。收了麦,玉米种不上。那时候没有机井,要种上玉米就要靠人工往地里担水,把玉米苗先哄出来,等待天上下雨,这叫“抗旱”。

    我们学生也是要参加“抗旱”的,唱响的是样板戏《龙江颂》里的一句戏词:“一碗水可以救活几棵秧苗”。

    那一天,康大功领着参观团,有公社曹书记带队参观苏家屯的抗旱情况。

    我和苏老二抬水到地头儿,那曹书记还朝我们这些小学生打了招呼,对我们笑了笑,表示对我们这些革命接班人的赞许。

    第三回抬到地里,按康大功的安排是要开地头总结会的。这种会议一般是曹书记先讲国内国外的形势一派大好,讲抗旱的重要意义,最后鼓励大家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然后有康大功和积极分子发言。

    积极分子发言总是薛老喜。那天,人们都集中在了地头,曹书记清了清嗓子正要讲话,忽然看见薛老喜担着两个茅罐“飞”来。他早已换掉了那身大襟袄和大档裤子,穿着一身土布的短衣短裤。那轻如羽毛,那春风得意,那火候,那表情,那表现欲……,除了薛老喜天下再也不会有第二个人能如此的在公社干部面前,表现先进和恭敬了。

    曹书记也被这种巧妙震撼了,他咽了一口唾沫,招呼薛老喜把担子放到自己面前,准备用他的例子做榜样教育大家紧跟形势,夺取抗旱斗争的最后胜利。

    薛老喜放担子时,因为地面不平,那茅罐是要倾倒的,不知是谁上前扶了一把,正好把薛老喜写在茅罐上一行字的一面对住了曹书记的脸。

    曹书记看见一个茅罐上面用毛笔写着:“欢迎曹书记”,另一个上面写着:“感谢曹书记”。

    茅罐是瓦窑烧出的陶器,因为农村的厕所叫“茅子”,又因为这陶器经常用于担茅子里的东西而得名。那曹书记正要讲话,忽然看见面前的两个茅罐上写着这样的内容,他的脸色一下子变的乌蓝青。他环顾一下四周,和康大功交换了一个眼色说:“社员同志们,目前革命形势一派大好,但有人把领导写在茅罐上,这是别有用心,这种人是怀着不可告人目的的·····”。

    停了一下,曹书记又接着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地头儿总结会’,要让这个人做深刻的检查”!

    大概人们都对薛老喜平时那种巴结康大功的行为十分厌恶,听了曹书记的话,分散在一边的人们立刻围了上来,现场鸦雀无声,都在等待着薛老喜怎样下台。

    薛老喜平时还是队里的广播员,看不起村里那些只会干活的人,但在公社曹书记的号召面前他软的像一片纸。

    他立刻垂下了那颗高昂的头,两只胳膊耷拉了下来,两只眼睛看着自己的脚尖:“老少爷儿们,是我的不好,是我的阶级觉悟不高,我不知道尊重领导,我把领导写在茅罐上,是我的不对,我这样做,影响了大家的抗旱情绪,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保证今后再也不这样做了,希望大家原谅我这一回······”。

    后来我听康素贞说,那天,康大功是安排薛老喜致欢迎词的,要欢迎曹书记在百忙之中对苏家屯抗旱工作的支持,并且头天晚上薛老喜都让康素贞的姑姑康大妞老师给他写了发言稿,那个稿件就在他的布袋里装着,只是没有用上的机会。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 作者:伊人李所写的《苏家屯的变迁》为转载作品,苏家屯的变迁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苏家屯的变迁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苏家屯的变迁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苏家屯的变迁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苏家屯的变迁介绍:
《苏家屯的变迁》,70万字左右。

60年代初,山村苏家屯,出身卑微,人单势薄的苏老二,与队长的千金康素贞同年同月同日生,在推荐上高中的时代,他没有资格上高中,而上了高中的康素贞却因对苏老二的暗恋中途辍学。两人恋爱的过程,极具凄美,终因“改革开放”的春风,怒放了两人爱情的花朵。
在“改革开放”年代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中,作品用事实证明了农村宗族势力的野蛮和强大,同时也证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变命运中的强大动力。
作品通过康苏两家不同社会背景所产生的矛盾,从苏家屯风物的变迁等,反映了中华民族每前进一步的艰辛,反映了任何社会都需要不断地“改革”才能进步的道理,更反映了那个年代各色人等的处世哲学,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然性和不完美性。
康素贞和苏老二等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中老年”的过程,反映了康素贞的善良纯洁和苏老二的刚正不阿。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悲喜交加,笑中有泪,泪中含笑,弘扬了真善美,有鲜明的思想导向。
主人公的人生,同时也是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人生缩影,清晰地再现了50、60、70后丰富的苦乐年华和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