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其他小说 >> 苏家屯的变迁TXT下载 >> 苏家屯的变迁章节列表 >> 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

第七十四章,火车头帽子

作者:伊人李 下载:苏家屯的变迁TXT下载
    苏家屯的北面一个水库叫“十闷谭”,小时候去沟下玩耍时,常看见钓鱼的人,看见他们钓上来活蹦乱跳的鱼,我心里就萌动了钓鱼的想法。

    那时没有卖鱼具的,全凭自己亲手做。

    晚上睡觉时点着煤油灯,把母亲做鞋底子的二号针拿出一枚来,在灯头上烧的发红,用母亲做鞋底子用的钳子把那针握成勾,有时是“U”形,有时是“V”形,就算是鱼勾了。

    把母亲纳鞋底子用的线截一段,就是钓鱼线。

    在竹扫帚上抽一根儿小竹杆儿,讲究点的,在山上砍一根长点的竹杆儿做“钓鱼杆儿”。

    随便在地头儿拾一根往年的玉米杆儿,剥开,取一截杆芯做浮子。

    在水边的任何一处,翻起那湿土,蚯蚓就出来了,那是绝好的鱼食。准备好了这一切就可以钓鱼了。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去“十闷潭”钓鱼,寻一角落坐下来,学着别人的样子放杆,试浮子。

    那是上午,我去的时候没几个人,快响午的时候,人越来越多,大概家里太热都来水边纳凉了。

    水边坐满了钓鱼和看钓鱼的人。除了偶尔有人钓起一条小鲫鱼外,没有人有什么大的收获。

    钓鱼那场所是不许大声嚷嚷的,都说那样会吓跑水下的鱼,诺大的水库静悄悄的。

    这时,我发现我那玉米杆芯动了一下,忙提杆儿。

    不得了了,这一次钓住了大家伙,那竹杆儿被拉成了一张弓,我紧张的大气都不敢出,抱着杆儿往上提。

    薛老喜坐在我附近,见鱼上了我的钩,他也激动了,丢下自己的杆儿一边奔向我一边吆喝:“唉,钓住了,斗住了,大的,大的拉不上来了……”。

    这样一喊,全沟里的人都惊动了,因为从那竹杆儿的弯度能判断出那鱼是很大的,人们都放下自己的钓鱼杆儿朝我涌来。

    “慢点,慢点,把鱼溜没劲儿了再往上提”。

    “这孩子钓鱼水平真高呀”!

    “二十斤没问题,这库里鱼王叫斗住了”。

    “日他得,好性啊……”。

    ······

    人们七嘴八舌往我这里跑,立刻我被人们围了起来。

    那时,我高傲的就象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又象一个非常成功的舞台主角儿,我使劲儿的往上提那竹杆儿。慢慢的,下面的鱼要浮出水面了,但不象鱼,黑黑的,圆圆的,有锅盖那样大。

    “乖乖,是一个老鳖呀,库里的鳖王”。

    “这个老鳖至少也十年鳖龄了”。

    ········

    人们就这样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当我把那东西拉出水面一看,原来是一个“火车头帽子”。

    人们都扫兴地走开了,我把那帽子上的水拧干,看了看,那帽子也不算旧,心里想着,到了冬天戴上它是可以御寒的,便要往那树上挂。

    这时薛老喜对我说:“把帽子给我”。

    我问:“为什么”?

    他说:“这是我爹的帽子,去年冬天我爹在沟上面做‘大寨田’出汗了,把帽子取下来就放在沟边,一阵风把它刮到沟下,我爹是看着掉到这水库里的这个地方的”。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 作者:伊人李所写的《苏家屯的变迁》为转载作品,苏家屯的变迁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苏家屯的变迁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苏家屯的变迁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苏家屯的变迁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苏家屯的变迁介绍:
《苏家屯的变迁》,70万字左右。

60年代初,山村苏家屯,出身卑微,人单势薄的苏老二,与队长的千金康素贞同年同月同日生,在推荐上高中的时代,他没有资格上高中,而上了高中的康素贞却因对苏老二的暗恋中途辍学。两人恋爱的过程,极具凄美,终因“改革开放”的春风,怒放了两人爱情的花朵。
在“改革开放”年代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中,作品用事实证明了农村宗族势力的野蛮和强大,同时也证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变命运中的强大动力。
作品通过康苏两家不同社会背景所产生的矛盾,从苏家屯风物的变迁等,反映了中华民族每前进一步的艰辛,反映了任何社会都需要不断地“改革”才能进步的道理,更反映了那个年代各色人等的处世哲学,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然性和不完美性。
康素贞和苏老二等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中老年”的过程,反映了康素贞的善良纯洁和苏老二的刚正不阿。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悲喜交加,笑中有泪,泪中含笑,弘扬了真善美,有鲜明的思想导向。
主人公的人生,同时也是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人生缩影,清晰地再现了50、60、70后丰富的苦乐年华和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