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其他小说 >> 苏家屯的变迁TXT下载 >> 苏家屯的变迁章节列表 >> 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

第九十六章,积草粪

作者:伊人李 下载:苏家屯的变迁TXT下载
    那时,年假是腊月二十至正月十八,过了“破五”,苏老二是不得在家里闲着的,他总得上坡“锄白草”积草粪挣工分。

    早饭后,一张小锄挑上一个萝筐就上了南坡。到了中午,那萝筐若是没装满是不能回家的,所以,上坡时要在口袋里装两个干馍捎上。

    过了年,家里所有的馍都被娘用二号篮儿盛着挂在了棚上。因为个子低够不着,苏老二就搬个小凳子垫在脚下,把手伸进那篮子里一个一个捏馍,那是很有感觉的,白馍都是软的,“两搅馍”稍硬一些,黑馍硬的石头一样。

    那天,苏老二把那一篮儿馍都捏了个遍,感觉连一个白馍都没有,捡最软的拿出来一看,是个“两搅儿”,他揣怀里就要走,忽然觉得一股暗香味袭来,他又拐回头,站在那屋棚下象猫一样又是瞅又是闻,最后定位那香味来自棚上面。

    棚口处常年放着一个木梯,是爹娘上棚贮藏一些不常用的物品用的。

    他又走到屋门边探头看门外没人,连忙拐回来,兔子一样上棚,香甜味果然来自棚上。那时没有电灯,棚上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他又用手摸,摸着摸着就摸到了一个瓦罐,掀开盖子,把手伸进去,立刻摸到罐里那软软的“小蒸馍儿”了,那一刻他心跳的可历害。

    他是知道父母用意的,放那高处取着不方便,减少吃的次数,待到正月十四取下来放笼上溜溜,过正月十五儿“元宵”节用。

    无论什么家法家规都无法阻止苏老二拿出一个来揣进怀里,下了梯子挑上萝筐出了大门。

    他一路上走的可快,生怕爹在后面追,不时的朝后看,始终没有看见爹的身影。

    一会儿,他把左手伸进口袋里用手捏那白馍,那舒服的手感迫使他拧下一块儿放进了嘴里,又一拧,又一拧……。

    来到坡上开始锄草时,他发现那个“小蒸馍儿”己经从口袋里全部移到了肚子里。

    坡上满山遍野的白草疙瘩都长在石头缝里。

    那年代,定时间是看太阳位置的。看着日头都有点偏西了,苏老二开始装筐,从山角下开始一堆一堆装着往山上移动。

    怕那萝筐装不满,开始的时候,萝筐下面装的很窄,装着装着那萝筐的上半部分开始变宽了,这样,萝筐整个的“头重脚轻”。到了山顶,最后一堆装进去,他有饥意了,把那萝筐的攀绳系住,心里想着把那“两搅”儿吃了再走,一松手,那萝筐是站不稳的,一歪一倒,顺着山坡滚了下去。

    因为又饥又渴,苏老二根本没力气去撵那萝筐,就任凭它往下滚。

    他跌跌撞撞地来到山角下,那萝筐里连一根白草毛儿也没有了,顺着那箩筐的滚痕往上看,遍地是抛撒的白草未子,想收回来是不可能了。

    那一刻,苏老二哭了,抬头看,低头看,四下没有一个活物。他突然拿起那张小锄,抡起锄把照着那萝筐莫名其妙地砸起来,一直把萝筐的筐子砸了一个大窟窿,那扬起的尘土、小石子和白草叶子伴着他的眼泪飞溅。

    待他没了力气,在地上坐了好大一会儿,又抬头看,低头看,四下还是没有一个活物。

    站起来,把地上残留的,能够收拾的白草收拾了一遍,苏老二又弯着腰低着头重新锄了起来。

    那天回家已经日落西山了。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 作者:伊人李所写的《苏家屯的变迁》为转载作品,苏家屯的变迁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苏家屯的变迁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苏家屯的变迁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苏家屯的变迁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苏家屯的变迁介绍:
《苏家屯的变迁》,70万字左右。

60年代初,山村苏家屯,出身卑微,人单势薄的苏老二,与队长的千金康素贞同年同月同日生,在推荐上高中的时代,他没有资格上高中,而上了高中的康素贞却因对苏老二的暗恋中途辍学。两人恋爱的过程,极具凄美,终因“改革开放”的春风,怒放了两人爱情的花朵。
在“改革开放”年代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中,作品用事实证明了农村宗族势力的野蛮和强大,同时也证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变命运中的强大动力。
作品通过康苏两家不同社会背景所产生的矛盾,从苏家屯风物的变迁等,反映了中华民族每前进一步的艰辛,反映了任何社会都需要不断地“改革”才能进步的道理,更反映了那个年代各色人等的处世哲学,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然性和不完美性。
康素贞和苏老二等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中老年”的过程,反映了康素贞的善良纯洁和苏老二的刚正不阿。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悲喜交加,笑中有泪,泪中含笑,弘扬了真善美,有鲜明的思想导向。
主人公的人生,同时也是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人生缩影,清晰地再现了50、60、70后丰富的苦乐年华和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