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下以为,调动大军前去镇压实属下策。虽说薛立虎的五万大军进入南诏之后,也必然会有所损伤。但是此人毕竟是巴蜀本地人,对那边的环境要比我们熟悉些。所以属下以为,当以攻心为上,并离间他们与蛮人之间的关系。”
“攻心为上?离间?”
周怀眼睛微眯,缓缓道:“细细说说看。”
“是。”夏修文淡笑一声,道:“薛立虎带去的人,大都是汉中人。就算他本人较我们稍熟悉些南诏地形,恐怕也高不到哪去。而且他们那些士卒的家人大都在汉中,只要我们遍寻出他们的家人,时长将他们的家书送过去,必然会让薛立虎阵营产生动乱。“
挑了挑眉,周怀微微点了点头。不错,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而且还是不费一兵一卒的方法!
“还有呢?”
“南诏地区适合耕种的地方并不多,而薛立虎一下子带了五万大军过去,必定会跟当地的蛮人产生冲突。而我们,完全可以暗中多加一把火,让他们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变得不可收拾。等到时机一到,我们完全可以用最少的兵力,就占领南诏地区!”
周怀默然,靠在了椅子上。不得不说,薛立虎这几万大家的隐患,在夏修文的算计下,的确不再是什么威胁。
甚至那些人能帮自己打下南诏也不一定?
“此时,你去办吧。秦卫会当你的副手。”
“诺!”
薛立虎的事情讲完后,夏修文又讲了另外一件事。
“主上,如今巴蜀百废待兴,我们是否立即将我卫国国策在巴蜀推行,还是再等等?”
“你有什么看法。”
“主上,属下以为,当立即推行!而且,还得不折不扣的推行!”
“哦?”周怀微微一愣,似是没想到夏修文语气如此迫切,不由坐直身子道:“怎么说?”
“通过最近的走访调查,属下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巴蜀的各个大族,不但土地众多,奴仆也多不胜数,我们必须立即想办法削弱他们!”
“嗯?”周怀有些不理解,看着夏修文道:“根据以往得到的消息,巴蜀的那些大家族无一不被柴玉成祸害的不轻,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闻言,夏修文不由苦笑一声,道:“主上,那些世家的确被祸害的不轻,但是柴玉成却不敢过分得罪他们,所以使用了折中的方法。”
“怎么说?”
“巴蜀连年战火,柴玉成的大军极其缺粮。在那次冯飞扬不顾他的意见出兵攻占汉中的时候,后方甚至因为缺粮闹出过民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柴玉成的谋士陈清怀给他出了个馊主意。就是将那些荒田,还有破产的农民强制卖给世家,而那些世家也必须接手,若不接手着,则视为叛逆进行打压。
按照陈清怀的话来说,这样一来有几点好处。其一,这件事算是以物易物,不算是彻底得罪那些世家;其二,能够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军资和军粮;其三,有利于解决破产农民的温饱问题。
于是,各个世家都倒了霉,无论他们愿不愿意,都不得不在柴玉成的威胁之下拿出世代积累的家资来购买那些土地和人口。所以若论财富,巴蜀现在的世家可谓是一穷二白。但是他们现在又有大量的土地和仆役,时间一长,后果将不堪设想!”
听到夏修文这么一分析,周怀的脸色也不由凝重起来。
不得不说,陈清怀的这个主意还真的是馊,只想着解决当前的问题,根本就不顾长远。
而这些世家虽然失去了财富,但是却获得了大量的仆役和土地,现在虽然惨,但是只要给他们安稳发展一段时间,必然会变成极大的祸患!
“你有何良策?”
不过,夏修文既然来跟自己说此事,必然已经有了妙策。
只见夏修文笑了笑,道:“主上,那些世家变成威胁,也是以后的事。最起码现在来说,他们无兵无权无财,只要我们卫王府果断行动,他们根本就不足为据!首先,我们应发布诏令,严格限制世家的土地。而那些多出来的土地,必须在一个月之内上报卫王府,由卫王府按照现在的市价赎回。其次,保护那些仆从的权利,主家不得随意处罚仆从,若是擅自处死仆从,则以杀人罪论处!最后,我们将收回来的土地,以质押的方式分派给无地农民,规定在耕种多少年后,土地自会归他所有。”
闻言,周怀不由挑了挑眉,道:“不赎回那些仆从?”
“主上,只要我们将土地收回,并且确保了那些仆从的权利。那些世家自会自行解散那些仆从。”
周怀敲着桌子默然不语,心中却不由觉得夏修文这招的确狠。
虽说,一开始卫王府要拿出一部分钱来,但是所谓今天的市价,根本就没有多少钱!毕竟,世家们都被柴玉成祸祸的变成了穷光蛋,普通农民又无力购买土地。所以导致现在土地的价格十分的低。
而且,跟柴玉成比起来,卫国手头上无疑宽裕的多。
一直以来,因为西北与以前的戎国都重视商人,所以两者从来都没有为钱财发愁过,唯一缺少的只是人口与土地罢了。
而随着土地的大规模流失,那些世家空有财富,却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和粮食养活那么多的仆从,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仆从。再加上卫王府若是发布了关于保护仆从的法令,那些仆从对于世家来说真的变成了打不的骂不得的存在,看着都很闹心。
而等到那么多仆从变成无地农民之后,卫王府收回来的土地自然就有了作用。
不过,相对来说,卫王府的手段还是比柴玉成要温和的多,归根到底,还是卫王府有钱......
主意已定,周怀继续跟夏修文讨论完善相应的政策,随即周怀立即下令,在巴蜀全境推广这些政策。并在同时,将卫国原来的科举、学院等政策也在巴蜀铺展开来。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