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涓涓流水在鹅黄的小卵石中川流不息,溪旁梅树如纤纤美人,株株亭亭玉立。
微风拂过,清幽花香令人神魂颠倒。也难怪文凯错感落入清代画圣王石谷的风景画中。
正当文凯陶醉于此人间仙境,超然自得之际,身后一把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小兄弟年轻有为。难能可贵之处乃在乱世中仍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
万物苍生之生死存亡往往在汝一念之间,不知老夫所言属实否?”
以文凯如今的武功修为,如有人摸到其身后他断然无不察之理。
当文凯愕然回首之时,原来立于其身后之人乃一鹤发童颜,目光如炬的老者。
“老丈言过其实,文凯愧不敢当!”文凯感此神仙中人并无恶意,不知为何,心中已对他敬若神明,“敢问老丈高姓大名。”
“干吉或是于吉,悉随尊便。”
“老丈乃于吉?”文凯脱口而出。但旋即他就已回复自我。
神仙?他可不敢苟同。
但一想到自己也是穿越而来,好歹也算半个神仙。遂对自称为“于吉”的道骨仙风老者毕恭毕敬:
“不知老丈有何指教?”
“临危不乱,有大将之风!”于吉赞赏有加:“指教倒不敢,老夫只有一言相赠而已。”
“愿闻其详!”文凯仍是一副必恭必敬之样。
“二三四一一一一与二三五一零二六!”
神仙果然非同凡响,连给人忠告,都如此耐人寻味。
文凯虽然不知于吉所指何意,但却立即将二组数字铭记于心。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小兄弟此后命运何去何从,就要视乎汝之造化矣。不知尚记得老夫与汝之数字否?”
文凯将两组数字重述一次,刚要问此数与其命运有何关系,于吉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手往文凯胸口轻轻一推。
文凯猝不及防,应声坠入身后的溪水中......
文凯溘然惊醒,身上衣服倒没有湿,只是出了一身虚汗而已。
原来刚才乃南柯一梦!
“公子醒矣!”
一名侍女模样的女子大呼小叫着冲了出去。
文凯之前所修的内功心法果然没有白练,瞬间已慑定心神,环目四顾。
原来自己已置身于一个明窗净几的房中。
一个十来岁左右的少年风驰电掣窜进房中,兴高采烈的拖着文凯的双手左摇右摆。
文凯突然间觉得身心俱裂,忍不住失声呻吟出来。
“孙策住手!”
一个声如铜钟的汉子声随人至。
文凯定目一看。不知是惊愕失色,还是大病初愈,其面上业已毫无血色。
孙文台,孙坚!
真笨!文凯心中大骂自己,于己前的少年肯定就是日后的江东小霸王孙策了。
责备他的自然就是其父孙坚了。但那声音......
文凯瞬间如梦初醒,昔日南阳城破之时,自己与邵陵七子的血战,生死悬于一线,弥留之际耳边那熟悉的声音,不是孙坚尚有何人?
文凯正想翻身下床,拜谢孙坚救命之恩,孙坚一把按住他的肩膊。
“兄弟贵人福相,伤重至此,尚能化险为安。大难不死,日后定会有一番作为也。然此刻伤势未愈,繁仪缛礼不要也罢。”
原来当日南阳沦陷之时,汉军将领孙坚刚好率领部下经过,见文凯生命垂危,忙命部下丹阳人芮玄将文凯带回帐中疗伤。
之后孙坚见文凯仍是昏迷不醒,遂命芮玄秘密将其带回其故里曲阿由孙坚夫人代为照顾。
待平定京师周围的黄巾后,孙坚因军功官拜别部司马,衣锦还乡。刚好赶上已昏迷数月的文凯刚刚苏醒。
孙坚之妻吴夫人大腹便便拖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亦步入房中,身后跟着两个年纪大一点的小女孩,望着那个方颐大口的小家伙,文凯试着大胆推测:
“此子乃孙权?”
众人皆哑然失色。面上的肤色与文凯的苍白竟然不相伯仲,孙坚最是爽直,立即提出疑问,
“坚尚不知小兄弟尊姓大名,为何汝竟能知悉小儿之名?”
文凯立即为自己的心直口快后悔不已,总算他绝顶聪明,懂得随机应变:
“或于昏迷期间闻人呼叫‘孙权’名字之故!”
望着众人恍然大悟的模样,文凯如释重负:“在下姓黄名邵,乃大贤良师张角所赐也!”
对文凯的坦然相告,孙坚显然十分高兴,觉得这小子与自己气味相投,同为性情中人,所以他亦不转弯抹角,襟怀坦白道。
“黄巾乱党已为汉军赶尽灭绝,张角兄弟皆已伏法。如今只剩数股散兵游勇,已难成气候。
小兄弟先前救坚一命,如今有幸回报救命之恩,不知汝日后有何打算?有否想过弃暗投明,随坚一道东征西战?”
想到张白骑、刘石的惨死,管亥、张燕与周仓亦下落不明,如今已是孑然一人的文凯不禁泪如泉涌。
他默忖着:孙坚乃一大英雄,对己又有救命之恩,追随其左右总比呆在宛如一团散沙,毫无纪律性可言的黄巾军营为强。
想到这里,他便慨然应允了孙坚的提议。
孙坚大喜过望,当得知文凯于此间乃茕茕孑立,便直抒己见:
“为免节外生枝,小兄弟黄邵之名已不便复现江湖,如不嫌弃,可否随吾之姓?”
“孙邵!”文凯喃喃自语,孙坚此举乃是为他着想。
赐他孙姓亦是给足他面子,于是磊落飒爽的文凯随即一口应允,再谢孙坚赐姓之恩。
一旁吴夫人见到夫君合不拢嘴的样子,比之加官晋爵时更为高兴,索性再献上一个建议:
“小兄弟今年贵庚?不知夫君是否有幸将汝收为义子?”
“邵今年二十有二!”文凯如实相告。
“可惜!夫君今年亦只三十有一而矣,尚不足......”吴夫人为之惋惜。
“不成义子亦无妨也!”孙坚打断吴夫人的话头:“小兄弟,如今孑然只身,不管汝念如何,坚早已视汝为吾孙家一员矣。”
“但吾该如何称呼……”小孩孙权突然提出了疑问。
“小兄弟与汝父同辈,当然得称.....”孙夫人慈爱地摸了一下小孙权的头发,顺理成章就开始教导自己的儿子。
”如赏面可称吾一声兄长。”
文凯心想自己如果论辈份,来自未来的自己恐怕要数到几十代以后才有机会看见己名。
当然,最重要的是给足孙坚面子。
“那便是文台从子也!”吴夫人笑逐颜开。
突然,不知何时溜了出去的孙策,一溜烟的跑回房中,手中握着两把宝剑。
文凯定眼一看,不正是陈王赠与自己的单锋剑还有那失而复得的中兴剑嘛?
望着文凯百感交集的模样,孙坚忙对孙策道:“还不快将宝剑还与你大兄!”
“大兄!”孙策对父亲言听计从,口中恭恭敬敬称呼之际,已急不及待将剑呈上。
文凯接过宝剑,看着面前英气逼人的孙策,毫不犹豫将手中的中兴剑递与孙策:
“既然策弟视文凯为长兄,此剑权当见面之礼,望笑纳!”
孙策喜出望外,向父亲投去殷期的目光。
孙坚亦是性情中人,不喜欢矫情造作,向孙策微微頷首。
孙策欣喜万分,忙边道谢,边接过文凯手中之剑。
“孙邵,字文凯?”尚不到三十岁的美艳少妇吴夫人,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夫君字文台,此恐......”
望着文凯一脸迷惘的表情,孙坚忙解释其中原委:
原来汉朝人对称呼颇为看重,臣子与后辈对帝王或者长辈的字不可以相同。
”如此,父亲为兄长另起一字即可。”孙策视父亲如偶像,当即提出建议。
“此主意甚好!”
反正黄邵也改为孙邵。刚才只不过是脱口而出,将自己的真实名字说出罢了,改为另一字也没有损失。更何况文凯本就不该出现在此年代。
“长绪!”孙坚望着文凯:“吾甚喜欢此字,不知意下如何?”
“谢义父赠字之恩!”文凯忙欲拜谢。
孙坚正欲阻止文凯的行动。下人来报朝廷派人送来加急文书。孙坚忙外出接待朝廷侍者。
不愧为军人本身,视战场为己业,半个时辰后归来的孙坚已是如沐春风。
原来当今圣上刘宏命车骑将军张温接替皇甫嵩讨伐西凉叛军。张温推荐孙坚为其参军了,命其即日起行。
孙坚于是匆匆与众人道别,临行前,他郑重其事地叮嘱吴夫人:
“待长绪伤愈之后,切记将吾家家传之宝交予其手中!”
很快,文凯就领会到什么叫做三生有幸了。
要不然,他怎么能一下子就能看到三本古代巨著?而且均附有独一无二的注解。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兵学盛典。将道家与兵家哲学合二为一;
《孙膑兵法》,将战争,战略,战术等描述的入木三分的军事天书;
《鬼谷子》,乃战国时期天才王翊呕心沥血之作,将神学、兵学、游学、出世学四种学说融为一书。现代人根本与之无缘,只能窥豹一斑而已。
此乃得幸孙坚乃孙武后代的缘故。
而孙膑亦为孙武子孙,黄翊被世人称之为“鬼谷先生”,正因为鬼谷子将自己穷一生而成的智慧结晶,旷世奇书《鬼谷子》赠与孙膑。
加上《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三本巨著彻底激发了文凯前所未有的奋发蹈厉。
虽然仍是卧床不起,也正如此才令他可以安神定魄,潜精研思去研究每一章每一节。
明目达聪如文凯去粗取精,古今结合。将《孙膑兵法》对战争的性质含糊不清,把士兵视为工具之用等错误主张如弃敝屣,但对其中关于军队管理,将领的作用这些有益之论取精用弘。
原汁原味的《孙子兵法》竟然有八十二篇,九卷图。
原来现代存世的十二篇,是孙武给吴王的见面礼而已,只为上卷。尚有中、下两卷,秘而不宣。
《鬼谷子》原来亦有二十一篇之多,比现存世的十二篇多出九篇,最后九篇才是此书的精华所在。
文凯亦因此花了大量时间才能将这三本集诸子百家学说大成的巨著融会贯通。
他将书中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家学说的思想内涵,择善而从。
此时的文凯宛如鲸吸牛饮,每天废寝忘食,海纳百川。
几个月后,当他完全康复之时,整个人脱胎换骨。与此前相比已是判若两人。
当文凯可以落地步出房间之时,孙策在院子里给他带来的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的东西。
其实如果不是吴夫人一直按着他。孙策这英姿勃勃的青少年早已告知其大兄了。
望着孙策牵来自己的爱骑——飞燕。文凯热泪盈眶,紧搂着飞燕喜极而泣。
飞燕见到旧主亦是大喜若狂,仰天长啸之际,更像一个小孩子般偎依着文凯不停地摩擦着,表现得异常亲热。
原来,当日文凯昏死过去为孙坚救回其营后,通晓人性的飞燕也尾随而至。
孙坚认得此马乃当日文凯救己之时所乘的坐骑,与自己的青骢马一样忠心耿耿,对主人不离不弃。忙吩咐芮祉好生照顾。
余下的日子,文凯每天都与孙策较文论武。
孙策果然是一个武学奇才。在文凯的谆谆教导之下,武艺突飞猛进。
最初与文凯较量时数合即败,但数月后已能够捱上好些时间才落败。
要知道此刻的孙策虽比同龄人更为高大强壮,但也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青少年而已,日后尚有无尽的上升空间。
至于平时,孙策则喜爱阅读《春秋》。
此外,他对文凯灌输给他的治军理论大感兴趣。
什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军有军纪,军纪之严乃一军之命脉,什么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什么行军前进,要对老百姓秋毫无犯等。
当然得益的并非只有孙策一人,还有一旁似懂非懂的小屁孩孙权、芮玄。
此外尚有一个乃是孙坚部将芮祉的大子芮良。
有趣的是因为芮祉对文凯佩服有加,就央其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一个字。
文凯此前有帮廖化改名的经历,加之对芮祉的两个儿子喜爱不已。遂为以孙策年纪相若的芮良取字为文鸾。
之所以为其取‘鸾’字,是因为自己对三国晚期的文鸯最为喜欢。鸯为鸳鸯。鸾则为凤凰也。
他总觉得芮良的武勇与文鸯极为相似,而且同样喜欢用短武器。
而与孙权差不多年纪的二子芮玄则改字为文表。
理由很简单,这小家伙。一表人才。文质彬彬,与其兄气质背道而驰。
至于二人同取“文”字,是因为自己的名字也有此字也。
在经历了大难不死之后,文凯已经深深地领会到:
要取得胜利的一个最大砝码就是自己一定要比对手更加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才能令对方俯首称臣。
所以在伤愈之后,他就开始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作战能力。
数月之后。单锋剑法已经新加入了十几式剑招;
其箭术亦已逼近百步穿杨的水平;
飞石绝技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他就在力量方面更上一层楼。
至于吐纳闭气之法,他也没有松懈,一次由于他练功时闭气的时间过长,令小孙权误以为他已死亡,哭着跑去向其母亲泣诉。令大家为此虚惊一场。
这样秋去春来,一天文凯突然心血来潮,欲效游侠外出闯荡江湖。
就是这样一个突发奇想,令江东的江湖之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奇闻轶事……
欲知后事如何,请续阅下章《高飞远循》。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