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华集TXT下载 >> 大宋文华集章节列表 >> 大宋文华集最新章节

第56章·实地调查

作者:姬子梦 下载:大宋文华集TXT下载
    姬长卿阻止了刘老头的行礼,而是问道:“此次灾情会导致粮食减产多少?”

    刘老头种地多年,是一个庄稼老把势,与土地、庄稼打交道多年,只是看了看地里的秧苗,便能在心中估计了大概的数字。

    “可能会减产四成,若是雨水还是这么多,只怕今年能收上来三成已是万幸。”

    姬长卿点了点头,虽然自己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这还是超过了他的预估。

    面对反常的雨季,姬长卿只能问刘老头:“若是依照往年,七八月还会有大雨吗?”

    “七月雨水最多,八月稍微少些,只是今秋的税赋……”

    “东家!这不符合规矩……”

    “刘伯,不必担心,今年税赋由我来承担,你们只管庄稼,若是今年还会有大雨,刘伯还得想想办法,尽量多产些粮食。”

    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当今的农作物并不像后世那般优良。

    蜀中种植水稻已有多年,在不断的摸索中,古人对水稻的种植方式与技术有所认识与掌握,相应地,水稻产量及其品质也得以不断提升。水稻种植,增加了人类的食物品种,更重要的是,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人居聚落的形成与社会化形态的出现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蜀中各地,特别是成都平原,土肥水丰,非常适合包括水稻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生长。

    早在两汉时期,蜀地水稻种植已经非常普遍,平畴沃土、溪流如织的成都平原更是水稻的主要种植区。汉《扬子云集·益州牧箴》载:“梁州华阳,……有粳有稻。”

    水稻种植,还需注重及时应令与因地制宜。辑录西汉著名农学家氾胜著述的《氾胜之书》载:“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稻地美、用种亩四升。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太热,令水道错。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东汉农学家崔寔《四民月令》中记载:五月,“是月也,可别稻及蓝,尽至后二十日止。霖雨将降,储米、穀、薪、炭,以备道路陷淖不通。”

    粮食出自田地,故田地乃民安国治之本。为了表示对农事的重视,古时历代皇家会举行籍礼,即天子亲耕籍田的仪式。《汉书·文帝纪》:“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双流县的籍田镇,旧称籍田铺,为古陵州(今仁寿)籍县治地,该地名即因蜀汉皇帝刘备亲耕籍田而有。宋《太平寰宇记》载:陵州籍县“沐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生于此置籍田,牧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马川。”

    姬长卿并未调查过当前的水稻品种,不过当前的水稻品种,抗旱抗涝性很差,产量很不稳定。

    虽然此时广州、福建一带已种植较为优越的占城稻了,但占城稻在蜀中普及仍需要时间。

    在交通落后的大宋,占城稻的普及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甚至更久。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国内,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交趾占城而得名。

    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交趾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福建地区。

    据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按照历史记载,到了南宋绍熙三年,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达到长江下游流域的80%~90%。

    虽然历史并没有提及蜀中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占城稻的,但姬长卿认为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推广占城稻。

    提起水稻,姬长卿总是不由想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是华夏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华夏的当代神农,亿万农民因为他,而不在忍饥挨饿。

    只可惜他老人家没能长命百岁,虽是九十一岁的高龄逝世的,但像他这样有巨大贡献,一生都献身于高尚事业的人,活到一百,一百岁以上都是可以的!

    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姬长卿回到桃园,随即写信让人交给陈汉平,请他帮忙在福建路、两浙路收集一些占城稻种子,另外应该提起做好准备,最好多存一些粮食。

    姬长卿开始储备粮食,同时也开始带着弟子陈谨,走访调查周边的情况。

    考虑到陈谨还很年幼,姬长卿只是在周边的几个村子走访,情况不是很好。

    姬长卿将陈谨送回陈府后,开始自己一人走访梓州府周围的几个县城。

    这还是姬长卿自定居梓州府后,第一次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为了方便走访,姬长卿带好干粮、碎银子,步行的马匹,又准备了弓箭和防身的武器。

    虽说官府严禁私人收藏兵器,可姬长卿穿作读书人打扮,进入县城,城门守卫看到姬长卿是个读书人也不敢太过为难。

    毕竟宋朝的读书人地位很高,况且自李唐以后,受李唐的剑侠影响,也有人曾效仿李青莲,携剑四处游玩。

    梓州府除了产粮的农田外,也有不少的桑田。

    蜀地的蜀丝、蜀锦天下闻名,得益于蜀人独特高超的织造技艺,蜀锦、蜀丝一直在大宋非常受欢迎。

    梓州府下有飞鸟、童山、中江、射洪、盐亭、东关、涪城、安泰尉司八县。

    姬长卿走访了五个县,发现这五个县,除了盐亭、射洪、中江受灾较轻外,飞鸟、童山受灾最严重。

    在走访的过程中,姬长卿还发现盐亭竟然是蜀盐的产地之一,中江盛产蜀丝。

    中江的桑树很矮,只有一人多高,这里的人有时候会把蚕散养,放到桑树上就不管了,任它自己生长。

    待到结茧时,蚕农才会将蚕移到蚕室,搭起蚕架,让蚕爬山,剿丝。

    这样的方法并很不好,好多蚕会因烈日、昼夜温差大而死掉,还有的还会被鸟吃掉,结的茧子也不好。

    在外走访了半月,姬长卿在此过程中晒黑了不少。

    回到桃园,在询问刘老汉地里情况后,姬长卿又做了一些安排,比如种些耐涝的作物,尽量保证今年的粮食产量,不至于饿肚子。

    安排好,相关事宜后,姬长卿又让人给陈汉平送信,自己已经回来的消息,这段时间,就让陈谨父子二人好好团聚,他要闭关整理资料,写一篇调查报告。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文华集》最新章节! 作者:姬子梦所写的《大宋文华集》为转载作品,大宋文华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大宋文华集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大宋文华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大宋文华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大宋文华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文华集介绍:
姬长卿,刚刚论文答辩,迫于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他骇然选择山区支教,来到了广阔荒凉的西北地区,听说学校听说他选择到最贫苦的地区支教,于是赠送了他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在夕夕、二手市场上又淘了几件旧货,收拾好行装便出发了。
可那知竟在路上遇到意外,再睁眼时已经来到了不知名的地方,待找到人烟时,这才发现自己来到北宋时期。
此时贪慕虚荣的宋真宗刚刚驾崩,年幼的宋仁宗还活在太后刘娥的强势下。
他该如何在这个世界活下去,又该做什么呢?
来到大宋,他不想参与这个时代,可历史的浪潮却一次一次将他卷入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