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华集TXT下载 >> 大宋文华集章节列表 >> 大宋文华集最新章节

第87章·巧遇苏洵

作者:姬子梦 下载:大宋文华集TXT下载
    姬长卿近来心情烦闷。

    自己来到蜀中也有四年半了,希望书院的工期延后了,如今每延期一天,都会耽误不少的时间,姬长卿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虽然石桥庄和其他的田产一切顺利,石桥庄的村民甚至成为十里八乡最富裕的庄户。

    从一个穷庄子,变成一个能勉强吃饱饭的庄子,这几乎等同于奇迹,甚至有不少庄户想将闺女嫁到石桥庄。

    刘老大在禀报给姬长卿后,姬长卿让刘老头拨出五十斤粮食,给可以成亲的单身汉子作聘礼。

    庄户人家比较穷,一尺红绳、布匹,十斤粮食就可以娶一个新媳妇,没有三书六聘,也没有拜堂成亲,只是两家事先约定好,男方按照约定时间将新媳妇接过去就行。

    今年丰收,许多石桥庄户汉子,趁着好年景,都托媒人帮忙说亲,成了家,姬长卿知道了,便命刘老大送他们一人一对小鸡仔。

    七月,梓州炎热难耐,姬长卿让回家避暑,等天气凉快点在回来上课。

    姬长卿难得偷闲,又无地方可去,只能去找空闻老僧下下棋,明思老道刚刚化学实验。

    也好在明思老道这里不缺硝石,姬长卿给明思老道表演了一波硝石结冰,着实让明思老道长了不少的见识。

    恰如往常,姬长卿来到清源观,正欲去找明思老道,却听说明思老道正在接见一位多年的晚辈。

    姬长卿本以为是明思老道这种神棍应该不会有什么朋友,万万没想到他竟然还有一位晚辈。

    姬长卿被明思老道的徒弟请到偏厅,等他禀报完明思后,又被他带到会客厅。

    “见过仙长。”

    明思老道自从停掉丹石后,又调养了许久,如今整个人脾气已经很好了,见姬长卿来了,连忙上前拉着姬长卿的手,对坐着客位的十八九岁的男子道:“苏居士,这位便是我常与你说过的姬长卿姬丹文;丹文,这位是眉山苏洵,字明允”。

    姬长卿看了看儒雅潇洒的苏洵,难道这位帅气且有些放荡不羁的男子,就是大名鼎鼎苏洵苏老泉?

    苏轼、苏辙之父?三苏之一?

    据《宋史·苏洵传》眉山苏家有三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皆好学,唯有季子最悠闲。

    邻居看不过,交头接耳。父亲苏序不以为然,对流于田埂巷尾的传言笑而不语,偶有攀谈疑问,他总是回答:“非尔所知也。

    季子名叫苏洵,的确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好学生。

    天才体质的孩子们在8岁时,大都已经初显锋芒,他们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就是诵得几首好词,而年幼的苏洵,才刚刚开始读书。学了几天文章断句,作了几次古典诗文,还没摸到半点门路,便中途放弃了。

    此后多年,游山玩水,他誓要做一个反面典型。

    倘若没有后来的风采,苏洵放下课本、放肆出行的行为,只能被看作是撒野,但后来,文人们都将这位年轻人的洒脱游赏,当成是满怀壮志的远游。

    青年时光,经不住浪费,苏洵转眼到了结婚的年纪。乡里人都知道苏家季子“不学无术”,人人避而远之,不愿将女儿嫁入苏门。为此,苏母十分忧虑,父亲苏序生性豁达,劝解道:“缘分未到矣。”

    1027年,苏洵19岁,一门不被看好的婚事终于到来。

    是年,眉山有三大家族,程家、石家和苏家。程氏原为北方士族,唐时随僖宗入蜀而定居眉山,此时家族中的程文应,官居大理寺丞,地位显赫。苏家最弱,先祖苏味道在武则天时任宰相,也是诗人,后被贬为眉州刺史,再往后的苏家,一路衰落,但因苏氏一门均乐善好施,受到邻里称赞,所以仍算得上名门。

    与苏洵成亲的,是程家小女,时年18岁。

    想到这里姬长卿不由仔细打量苏洵,并在心中道:“面前的苏洵不过十八岁左右,莫不是因为程氏名声受损,故而程氏想赶紧把女儿嫁给苏洵?”

    此时的苏洵还只是一个不务正业,爱好旅游打卡的青年,姬长卿向苏洵行礼,苏洵连忙还礼。

    “见过丹文兄。”

    “见过明允兄。”

    “久闻眉山苏氏是蜀中有名诗书之家,今日得以一见明允本人,才知蜀中俊秀辈出。”

    “丹文过誉了,洵万万担不起俊秀之名,我向来四处闲逛惯了,书和学问也没学多少,这俊秀之名实在是受之有愧啊!”

    姬长卿也并未多说什么,与苏洵各自落坐客位,方才听明思老道说道:“长卿来到正好,我与苏洵小友才谈及他远游时的趣事,你也远渡回归故土,也来听听,或许你与苏小友能成为知己好友。”

    明思老道为姬长卿、苏洵三人也算是兴趣相投了,苏洵本人信仰道教,年轻时曾有过在终南山采药炼丹的经历,只是后来被其父骂了,这才放弃修习长生术的想法。

    “明允可曾成亲?”

    “哎~家中本欲为订一门亲事,此前前来梓州就是打算向程氏提亲的,只是程氏最近出了些事情……”

    姬长卿不免有些尴尬,毕竟程氏的事是他主导的,不过眉山程氏只是程氏远支,且又是商贾之家,按说不应该受到影响才是。

    程氏,尤其是二程,姬长卿发誓一定要这种违背自然,违背人性的学说统统感受一下什么叫自作自受。

    理学,也称道学,是宋代儒家在诠释经典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阐述传统。理学以阐释义理、性命为主,以“理”为世界本源,故称理学。

    理这个概念,在理学中多是作为哲学最高范畴使用,如二程讲“万物只是一个天理”的命题,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从“理”中出去,表面上看千差万别,但是实际上却是“万物一体”。这样,世界就在“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后来朱熹在这一问题上阐述的更进一步,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唯有“理”是永恒不变的。他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无天地,无人无物。

    理学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当时的社会纲常制度就是天理。朱熹这样讲:

    其张为三纲,其纪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理学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当时等级制度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这也是后世王朝都钦定理学为官学的重要原因。

    理学之所以有这样强大的解释力,是因为它的形成融合了当时文化的精华,糅合儒释道三教,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理论思维为补充,形成了一个比传统儒学精致得多也深刻得多的庞大理论体系。

    而这一理论体系,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百年的酝酿。

    早在北宋初期,名儒孙复、胡瑗、石介在宣扬儒家道统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不重训诂而重义理的风格,奠定了理学的基本阐释风格,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此三人可称得上是理学的先驱,被后人称为“宋初三先生”。

    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在其《太极图·易说》和《易通》中首先使用了“理”这个概念。朱熹、张栻称之为“先觉”、“道学宗主”,可见其对后世影响至深。

    北宋张载,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举,进而提出“立天理,灭人欲”和“理一分殊”等重要命题,开后来程朱理学之先河。

    而理学的真正奠基者是二程,在二程的体系里,“理”已经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进一步提出了格物致知、格物穷理的方法论,完成了儒家理论的本体化过度。给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朱熹,他几乎对所有的理学基本范畴和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发挥。

    也是因为有了这些人做出的理论贡献,理学才得以一步一步的完善起来,推动了儒家理论的发展。

    理学虽是儒学的先进学说,可当它出世,且被官方统治利用,那无论它如何先进,它都会使整个民族陷入追求“存天理,灭人性”的伪命题之中。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大宋文华集》最新章节! 作者:姬子梦所写的《大宋文华集》为转载作品,大宋文华集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大宋文华集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大宋文华集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大宋文华集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大宋文华集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宋文华集介绍:
姬长卿,刚刚论文答辩,迫于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他骇然选择山区支教,来到了广阔荒凉的西北地区,听说学校听说他选择到最贫苦的地区支教,于是赠送了他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在夕夕、二手市场上又淘了几件旧货,收拾好行装便出发了。
可那知竟在路上遇到意外,再睁眼时已经来到了不知名的地方,待找到人烟时,这才发现自己来到北宋时期。
此时贪慕虚荣的宋真宗刚刚驾崩,年幼的宋仁宗还活在太后刘娥的强势下。
他该如何在这个世界活下去,又该做什么呢?
来到大宋,他不想参与这个时代,可历史的浪潮却一次一次将他卷入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