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历史军事 >> 中国通史TXT下载 >> 中国通史章节列表 >> 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34

作者:中国通史 下载:中国通史TXT下载
    后唐长兴元年(930)十一月,马殷病死,年79岁,谥武穆。子马希声袭位,称遗命去建国之制,复藩镇之旧。后以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周行逢周行逢,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出身农家,年轻时贫贱无行,“尝坐事黥,隶辰州(今沅陵)铜阬”。后应募为静江军卒,与王进逵、潘叔嗣、张文表等人结为“十兄弟”,在十人中最有谋略,成为马希萼部的军校。后周广顺元年(951),马希萼等降于南唐,楚政权灭亡。周行逢随王进逵成为占据朗州的刘言部将。次年,刘言命王进逵等攻南唐灭楚的大将边镐,收复长沙等地;命周行逢率别部攻益阳(今属湖南),杀南唐兵2000余人,擒其将李建期等。广顺三年,后周升朗州为武平军,以刘言为节度使,以王进逵为武安军节度使(治长沙府)。周行逢被任命为集州(今四川南江)刺史,担任王进逵的行军司马。当王进逵与刘言之间矛盾激化时,周行逢为王进逵出谋划策,袭杀了刘言。

    显德元年(954),后周太祖郭威即以王进逵为武平军节度使,镇朗州;以周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权知潭州事。“是岁,湖南大饥,民食草木实。武清节度使知潭州事周行逢开仓以赈之,全活甚众”①。显德三年,潘叔嗣杀王进逵,自量不能服众,便派人到潭州迎请周行逢入主武陵。“行逢入武陵,或请以潭州与叔嗣,行逢曰:‘叔嗣杀主帅,罪当死,以其迎我,未忍杀尔。若与武安,是吾使之杀王公也。’召以为行军司马。叔嗣怒,称疾不至。行逢怒曰:‘是又欲杀我矣!’乃佯以武安与之,召使至府受命,至则杀之”②。周行逢在任武清节度使知潭州事期间,因他“起于微贱,知民间疾苦,励精为治,严而无私,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约束简要,其自奉甚薄。或讥其太俭,行逢曰:‘马氏父子,穷奢极靡,不恤百姓,今子孙乞食于人,又足效乎?’”③后周世宗于显德三年,“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为武平军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行逢既总湖湘,乃矫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马氏横赋。贪吏猾民为民害者,皆去之。择廉平吏为刺史、县令。朗州民夷杂居,刘言、王进逵旧将多骄横,行逢一以法治之,无所宽假,众怨怼且惧。有大将与其党十余人谋作乱,行逢知之,大会诸将于座中擒之。数曰:‘吾恶衣粝食,充实府库,正为尔曹,何负而反?今日之会,与汝诀也。’立挝杀之。”④他“每遣人伺察郡县守宰,有聚饮偶语者,必逮捕下狱,以谋反诛”⑤。他的妻子严氏⑥曾谏他用法太严,于己不利,他不纳。严氏就离开他回乡隐居,再三劝谕也不肯返回。

    周行逢“为治严整,不徇私党,躬履俭约,以率群下”①。他的女婿“唐①《资治通鉴》卷292,显德元年十一月。

    ②《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周行逢传》。

    ③《资治通鉴》卷292,显德元年十一月。

    ④《资治通鉴》卷293,显德三年七月。

    ⑤路振:《九国志》卷11《周行逢传》。

    ⑥《资治通鉴》作邓氏,今从《新五代史》。

    ①路振:《九国志》卷11《周行逢传》。

    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与之农具而遣之”②。

    北宋建隆三年(962)十月,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权继立领军务。次年二月,宋师平荆湖。

    第二节高季兴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858—928),本名季昌,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讳,改名季兴,字贻孙。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幼年时为汴梁商人李七郎家僮。朱温收李七郎为养子,赐姓名为朱友让,在其家见到高长相特别,便令朱友让将其收为养子,于是也改姓为朱。

    后来,高季兴成为朱温的牙将,由制胜军使升迁为毅勇指挥使。天复元年(901),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等劫持到凤翔(今属陕西)投靠李茂贞。次年朱温围攻凤翔,李茂贞坚壁不出,日久不能下。众将议论打算撤兵,只有高季兴不同意。他分析形势提出破敌策略说:“天下豪杰窥此举者一岁矣,今岐人已惫,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虑者,闭壁以老我师,此可以诱致之也。”③朱温采纳了他的主张,随即命他招募勇士马景实施诱敌出壁之计,结果大败李茂贞,迫使其交出唐昭宗求和,高季兴从此知名。天复三年,被任为宋州刺史。后又跟随朱温攻破青州(今山东益都),再立军功,改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防御使,并且复姓高氏。

    唐末,朱温攻下江陵(今湖北荆沙),以高季兴为荆南留后,镇守江陵。“荆南旧统八州,乾符(874—879)以来,寇乱相继,诸州皆为邻道所据,独余江陵”①。高季兴到任时的江陵城,“井邑不完,季兴招葺离散,流民归复,梁祖嘉之”②。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任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注意招致人才,以倪可福、鲍唐为将,梁震、司空薰、王保义、孙光宪为谋士。梁震为唐末进士,归蜀途中为高季兴所留,礼遇备至,而梁震耻受高氏官职,提出只“以白衣侍樽俎”的要求,高季兴也即应允,“以为谋主,呼曰先辈”③。开平中,高季兴攻破朗州(今湖南常德),击败雷彦恭有功,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时高季兴开始修筑江陵的内城外垒,并且“厚敛于民,招聚亡命”④,进一步积蓄实力,俟机扩张。

    朱温死后,后梁国势日益衰弱。高季兴先是出兵攻归(今湖北秭归)、峡(今宜昌)二州,结果为蜀将王宗寿所败;随后又以“助梁击晋”为名袭击襄州(今襄樊),结果为梁将孔勍所败,他便断绝给后梁的贡赋。梁末帝当时忙于应付北方,对他采取优容政策,于贞明元年(915)封他为渤海王,并赐给衮冕剑佩,而他直到贞明三年才恢复贡赋。

    ②《十国春秋》卷70《周行逢传》。

    ③《新五代史》卷69《南平世家·高季兴传》。

    ①《资治通鉴》卷266,开平元年五月。

    ②《旧五代史》卷133《高季兴传》。

    ③《资治通鉴》卷267,开平二年十月。

    ④《旧五代史》卷133《高季兴传》。

    后唐南平王同光元年(923),后梁灭亡。后唐庄宗进入洛阳,下诏慰谕高季兴促其表明态度。司空薰等都劝高季兴入朝,梁震认为梁、唐世为仇敌,作为梁室故臣的高氏朝见后唐新主有被扣的危险,劝他取消此行。高季兴不听,入朝于洛阳,结果李存勗果然想要扣留他,幸得郭崇韬劝李存勗应推信义于华夏,高“季兴以身述职,为诸侯率,宜加恩礼,以讽动来者”。李存勗才“厚礼而遣之”①。过后李存勗又反悔,密诏襄州的刘训在中途将其截留,结果由于高季兴提前离开襄州而侥幸逃出虎口。

    这次入朝,高季兴亲身探知后唐朝廷的虚实,断定李存勗不可能有大作为。他对近属说,李存勗“百战以取河南,对功臣夸手抄《春秋》,又曰:‘我于手指上得天下。’其自矜伐如此,而荒于游畋,政事多废,吾可无忧矣!”②在洛阳期间,李存勗待之甚厚,从容问曰:‘朕欲用兵于吴蜀,二国何先?’季兴以蜀道险难取,乃对曰:‘吴地薄民贫,克之无益,不如先伐蜀。蜀土富饶,又主荒民怨,伐之必克。克蜀之后,顺流而下,取吴如反掌耳’。”③高季兴的本意是想把后唐这个强大的威胁力量引向易守难攻的蜀地去消耗时日和兵力,不想前蜀政权不堪一击,被郭崇韬一举消灭。“高季兴闻蜀亡,方食,失匕箸,曰:‘是老夫之过也。’”梁震曰:‘不足忧也。唐主得蜀益骄,亡无日矣,安不知其不为吾福!’”④同光三年,后唐封高季兴为南平王,从此他的这一割据政权就以南平为正式称号。

    称臣于吴同光三年,后唐出兵伐蜀时,高季兴表请以本道兵自取夔(今重庆奉节东)、忠(今重庆忠县)、万(今重庆万县)、归、峡等州,于是后唐就任他为峡路东南面招讨使,可是他并不出兵。等到后唐灭了前蜀,“得蜀金帛四十余万,自峡而下,而庄宗之难作。季兴闻京师有变,乃悉邀留蜀物,而杀其使者韩珙等十余人”①。

    后唐明宗李嗣源入立后,高季兴请求将夔、忠等州为属郡,遭拒后又屡请,才勉强答应,但刺史仍要由后唐朝廷派员委任。高季兴得寸进尺,“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②。朝廷不许。他就乘夔州刺史潘炕罢官之机派兵突袭占领州城。后唐派西方邺去接任刺史,高季兴拒而不纳,双方关系紧张,加之李嗣源查问40余万蜀物下落时,高季兴答称:“(韩)珙等舟行下峡,涉数千里,欲知覆溺之故,自宜按问水神。”李嗣源大怒,“制削夺季兴官爵,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刘训为南面招讨使,知荆南行府事,忠武节度使夏鲁奇为副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东川节度使董璋充东南面招讨使,①《新五代史》卷69《南平世家·高季兴传》。

    ②《新五代史》卷69《南平世家·高季兴传》。

    ③《资治通鉴》卷272,同光元年十一月。

    ①《新五代史》卷69《南平世家·高季兴传》。

    ②《资治通鉴》卷275,天成二年二月。

    新夔州刺史西方邺副之,将蜀兵下峡,仍会湖南军三面进攻。”“高季兴坚壁不战,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后来由于“江陵卑湿,复值久雨,粮道不继,将士疾疫,刘训亦寝疾”。另派孔循攻江陵又不克,李嗣源才下令撤军。高季兴则“请举镇自附于吴”,吴的权臣徐温不务远略,“受其贡物,辞其称臣”①。到徐温死后的天成三年(928),“高季兴复请藩于吴,吴进季兴爵秦王”②。李嗣源诏令楚王马殷进讨,马殷派许德勋将兵攻荆南,高季兴战败,被迫求和。这年十二月,高季兴病死,终年71岁,后唐谥曰武信。吴主以其子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

    ①《资治通鉴》卷275,天成二年二月、三月、四月、五月。

    ②《资治通鉴》卷276,天成三年六月。

    第十二章王建孟知祥第一节王建节度永平军王建(847—918),字光图,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①。年轻时是个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业,因排行第八,乡人称他为“贼王八”。唐朝末年投军,成为忠武军(镇许州,今许昌)的士兵,后逐渐升为队将。黄巢攻破长安时,唐僖宗逃到蜀地。忠武军将鹿晏弘以8000兵马随杨复光镇压起义,击败黄巢后,杨复光把部众分为八都,每都1000人,王建和鹿晏弘都被任为都将。杨复光死后,鹿晏弘率这八都人马前往成都迎驾,沿途扩充兵力,进至兴元(今陕西汉中),赶走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兴元)牛丛,自称留后,让王建等挂上属州刺史的头衔。唐僖宗得悉后即任鹿晏弘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不久,鹿晏弘与王建分道扬镳。鹿晏弘率部东向,王建则与韩建率3000人西奔唐僖宗所在的成都。唐僖宗非常高兴,重赏之后将这些人分为五都,由王建、韩建、晋晖、张造、李师泰统领,称之为“随驾五都”。观军容使、宦官田令孜把王建等五名将领全都收为义子。僖宗返回长安后,王建等都分别统领神策军,并且遥领刺史。

    光启元年(885),与田令孜有矛盾的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王重荣进犯长安,僖宗出逃到凤翔(今属陕西),次年又辗转到兴元,一路上以王建为清道使。王建尽心竭力,保驾有功。而田令孜因这次事件与其有关,担心僖宗加罪,主动请求到成都出任他的同母弟、西川节度使(镇四川成都)陈敬瑄的监军。于是观军容使改由杨复恭担任,王建不受信任被外放为壁州(今通江)刺史①。僖宗回长安后,杨复恭以亲信杨守亮镇守兴元以防王建。王建招兵扩军后攻取了阆州(今阆中)、利州(今广元),接近了西川地界。陈敬瑄担心他继续西进,田令孜说王建为其义子不难罗致麾下,就派人前去。王建得知非常高兴,把家属托给故交东川节度使(镇梓州,今三台)顾彦朗后率2000精兵赶赴成都。可是陈敬瑄反悔,派人在鹿头关(今德阳东北)阻止。王建大怒,攻破鹿头关,占领汉州(今广汉),顾彦朗也派兵相助,相继击败陈敬瑄的部将句惟立、山行章后,王建兵势更盛,开始进攻成都。唐昭宗即位后,派李洵为两川宣谕和协使,下诏令顾彦朗等罢兵,顾彦朗则要求朝廷另派大臣镇守蜀地,并且为王建请求旌节。昭宗表示同意,于文德元年(888)六月派宰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同时将西川西部的邛(今邛崃)、蜀(今崇州)、黎(今汉源北)、雅(今雅安)四州划出另立永平军,任命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

    建立前蜀韦昭度入蜀,以王建为招讨牙内都指挥使。由于陈敬瑄拒绝调动,不让韦昭度接任,昭宗令顾彦朗等部征讨,可是久攻不下。王建又不愿受韦昭度①《旧五代史》作“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今据《新五代史》。

    ①《资治通鉴》作利州刺史,今从新旧《五代史》。

    约束,就以劝他回朝定中原为借口将其逼走。韦昭度刚一离开,王建就派兵扼守剑门(今剑阁北),切断了中原与东西两川地区的联系。

    此后,王建首先逼降眉州(今眉山)的山行章,又经一个多月用兵,招降资(今资中)、简(今简阳西)、戎(今宜宾)、茂(今茂县)、嘉(今乐山)、邛等州,占有了成都周围的广大地区,于是急攻成都。田令孜被迫夜入王建军营,交出西川节度观察牌印,次日陈敬瑄开门迎降,王建入成都自称留后,报告朝廷。大顺二年(891)十月,唐朝廷任命王建为检校司徒、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云南八国招抚等使。在此期间,他先后派人杀了陈敬瑄和田令孜。

    在占有西川之后,王建开始把目光投向东川。由于与顾彦朗有姻亲关系,碍于情面没有立即下手。恰在这时顾彦朗病死,其弟顾彦晖代领其职,双方关系出现滑坡。凤翔的李茂贞乘机拉拢顾彦晖,结成同盟。于是王建出兵攻梓州,顾彦晖得到李茂贞出兵相助,王建只好撤军,从此与李茂贞交恶多年。从乾宁二年(895)起,王建多次派王宗涤等攻打东川,直到乾宁四年十月才攻破梓州,顾彦晖自杀。唐廷便任王宗涤为东川节度使。这样,王建就控制东、西两川之地,兵力越来越壮大。

    天复元年(901),朱温应崔胤之邀带兵进入长安,大杀宦官。韩全诲等把唐昭宗劫持到凤翔依靠李茂贞,朱温围攻长达一年多,李茂贞最终被迫求和。在此期间,王建曾遣使力劝李茂贞坚守拒和,答应派兵往援,其实则别有所图。他派王宗涤以迎驾为名北上进攻兴元,俘节度使李继业。镇守洋州(今陕西洋县)的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以地归降。这样,王建又轻易地并有了山南西道。天复二年,荆南节度使(镇江陵府,今湖北荆沙)成汭死,山南东道节度使(镇襄州,今襄樊市)赵匡凝派其弟赵匡明攻占荆南,王建乘机攻下荆南西部的夔(今重庆奉节东)、施(今湖北恩施)、忠(今重庆忠县)、万(今重庆万县)等四州,进一步扩大了地盘。天复三年八月,唐廷封王建为蜀王,大大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次年,唐迁都洛阳,改元天祐。由于当时信息不通,王建控制地区仍称天复年号。天复六年,他又攻取归州(今湖北秭归),控制了三峡咽喉要地。

    天复七年,朱温灭唐建梁,派使者招谕,王建拒而不纳,且驰檄四方联合讨梁。各地藩镇知道王建不过是虚张声势,所以未予响应。这年九月,王建在成都即帝位,庙号高祖,史称前主;国号蜀,史称前蜀。次年,改年号为武成。

    优礼文士,保境息民王建“为人多智诈,善待士”①。他称帝时,除封诸子为王、以养子王宗佶为中书令外,所用多唐朝名臣后代。如以韦见素的孙子韦庄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以张濬之子张格为翰林学士等等。对待文士,他总是恩礼有加,很是谦恭。臣下有的认为礼遇太过,他说:“盖汝辈未之见也。昔吾在神策军时,主内门鱼钥,见唐朝诸帝待翰林学士,虽交友不若也。今我恩顾比当时才百分之一尔,何谓之过当耶!”①①《新五代史》卷63《前蜀世家·王建传》。

    ①《五代史补》。

    对于文士的意见,王建也比较重视而予以采纳。早在唐天祐元年(904),西川的将领们见李茂贞的势力日蹙,纷纷主张出兵攻取凤翔,王建征求当时任节度判官的冯涓的意见。冯涓说:“兵者凶器,残民耗财,不可穷也。今梁晋虎争,势不两立,若并而为一,举兵向蜀,虽诸葛亮复生,不能敌矣。凤翔蜀之藩蔽,不若与之和亲,结为婚姻。无事则务农训兵,保固疆埸,有事则觇其机事,观衅而动,可以万全。”王建认为这个策略稳妥,就与李茂贞修好,实行保境息民的政策。王建赋敛重,人都不敢直言。冯涓在向王建祝寿时献颂,“先美功德,后言生民之苦”。王建读后愧悟,赞扬说:“如君忠谏,功业何忧!”②从此赋敛得到减轻。一次,王建登兴义楼,一个和尚挖出自已的一只眼睛献上,王建很感动,下令“饭僧万人以报之”。翰林学士张格谏上说:“小人无故自残,赦其罪已幸矣,不宜复崇奖以败风俗。”③王建觉得有理,就撤销了成命。由于较能纳谏,所以前蜀建国前期政局较为稳定,百姓得以安居,具有一定实力,加之山川险固易守难攻,因此敢于与后梁互争高低。永平二年(后梁乾化二年,912)后梁遣使交聘,落款印文作:“大梁入蜀之印”,经张格解释,王建得知这是后梁拿他当“夷狄”加以蔑视。随后不久,朱温被杀,王建派使者前去吊唁,落款印文即作:“大蜀入梁之印”①,以此作为回敬。

    王建晚年多内宠,又重用宦官。由于原太子元膺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杀,改立其幼子宗衍为太子。光天元年(后梁贞明四年,918)王建病死,终年72岁。子王宗衍即位,改名衍,是为前蜀后主。

    第二节孟知祥奉命镇蜀孟知祥(874—934),字保胤,又作保裔,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祖父孟察、父亲孟道,世代都在郡里当军官。伯父孟方立官至邢洺节度使,叔父孟迁曾任泽潞节度使。在梁晋争霸之时,孟迁以泽(今山西晋城)、潞(今长治)二州降梁,而孟道一直留在晋方担任并不显要的职务。

    孟知祥得到晋王李克用的赏识,李克用把侄女嫁给他,任他为左教练使,颇受信任。李存勗继位为晋王后,作为姻兄的孟知祥更受重用,担任中门使,掌理机要。当时任中门使的人常因得罪而被杀,孟知祥向李存勗请求更换职务,李存勗改任他为马步军都虞候,但要他荐人自代。他推荐郭崇韬继任中门使,郭崇韬因此很感激他。李存勗称帝后,以太原为北京,任孟知祥为太原尹、北京留守。

    同光三年(925),李存勗命其子李继岌为挂名统帅、郭崇韬为招讨使带兵伐蜀。临行前郭崇韬向李存勗推荐孟知祥,说他是平蜀后镇守西川的最佳人选。因而前蜀被攻灭后,李存勗就任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孟知祥前去辞行时,李存勗设盛宴款待,言谈很动感情以示亲密无间。次年正月,孟知祥到达成都,其时郭崇韬已经被杀。李继岌带兵东归时,先②《资治通鉴》卷265,天祐元年七月。

    ③《资治通鉴》卷266,开平二年春正月。

    ①《新五代史》卷63《前蜀世家·王建传》。

    锋康延孝反,攻破汉州(今广汉),声势颇大。孟知祥立即派大将李仁罕会合任圜、董璋的部队前去镇压,很快俘杀了康延孝。康的部将李肇、侯弘实率数千人降,孟知祥收为亲军,壮大了势力。

    割据两川同光四年(926)四月,李存勗在兵变中被杀,李继岌在渭南(今属陕西)被害,李嗣源继位为明宗,改元天成。在后唐朝廷发生这一大变动后,孟知祥萌生了据蜀中称王的念头。他训练兵甲,扩大兵力,新增义胜、定远、骁锐、义宁、飞棹等军共7万多人,命李仁罕、赵廷隐、张业等亲信分别统率。与此同时,对于来自后唐朝廷的命令开始实行抵制的政策,首先从两件事情上表现出来。一件是这年冬天,宰相任圜派太仆卿赵季良入蜀要孟知祥送交当初为送李继岌班师时所征剩余的200万缗犒军钱,并由赵季良制置两川征赋,孟知祥大怒,拒不奉诏。赵季良因是他的故交,才得以留在蜀中任职。另一件事是枢密使安重诲觉察了孟知祥的割据动向,不顾明宗已罢诸道监军的做法,派宦官李严入蜀去做监军以加强控制。孟知祥先是陈盛兵于边境,想把李严吓回去。此举无效后,就在成都的酒宴上以“今诸方镇已罢监军,公何得来此”①为由,强加给李严矫诏赴任的罪名杀之。弄得明宗还不便查问,只好改变策略,把扣留在凤翔(今属陕西)的孟知祥的妻儿送到成都以示恩信。从此,双方维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随着孟知祥在蜀中地位的巩固,他自任赵季良为他的节度副使,事无大小,均与之商量决定。后唐朝廷要离间他们的关系,于天成三年任赵季良为果州(今四川南充)团练使,而以何瓒为节度副使。孟知祥将这些人事命令放置一旁,上表请求让赵季良留任,未获批准后又派雷廷鲁到洛阳(今属河南)再三论请,后唐明宗不得已只好勉强答应,何瓒后来被改任为行军司马。这表明朝廷号令已经大打折扣,而且这种趋势日益明显。

    这一年,后唐军讨伐荆南(镇江陵府,今湖北荆沙),命孟知祥出兵三峡予以配合,他只派毛重威率3000人屯戍夔州应付场面。不久,高季兴病死,其子高从诲听命于后唐朝廷时,他就要求撤军。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他让毛重威鼓动士兵自动溃散返回。第二年,明宗要在南郊举行盛大祭祀礼,派李仁矩去向孟知祥要助礼钱100万缗,他不肯出,拖延到最后以50万缗应景。建立后蜀针对孟知祥日益明显的割据意图,安重诲就在东、西两川境内各州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驻遂州(今遂宁);任命与东川董璋有矛盾的李仁矩担任新设的从东川分出来的以阆州为驻地的保宁军节度使;又让其表兄武虔裕任绵州刺史。摆出了一付切割两川分而歼之的架势。孟知祥与董璋尽管心存芥蒂,为了共同利益也只好采纳赵季良的意见,与董璋互通婚姻结为同盟对付后唐朝廷,要求撤回派遣的节度使和刺史。明宗虽未照办,也不好发作,只好“优诏慰谕之”①。

    ①《新五代史》卷64《后蜀世家·孟知祥传》。

    ①《新五代史》卷64《后蜀世家·孟知祥传》。

    长兴元年(930)九月,董璋首先发难,攻破阆州,擒杀了李仁矩。接着,孟知祥也举兵反唐。明宗以石敬瑭和夏鲁奇为正副都招讨使前去讨伐,孟知祥则派李仁罕、张业、赵廷隐率兵3万与董璋会攻遂州,袭杀夏鲁奇,占领遂州。石敬瑭部在剑门(今剑阁东北)之战中先胜后败被迫撤军,孟知祥乘机占领利州(今广元)和夔州等地,进一步扩大了地盘。

    明宗杀安重诲后,把伐蜀的责任推在安重诲身上,派使者前去招谕孟知祥。孟知祥打算与董璋一起入朝,被董璋拒绝,双方发生战争,结果董璋父子被杀,东川也为孟氏所有,势力大为膨胀。于是更加睥睨后唐朝廷,要求明宗封他为王并按他的意思任赵季良等5人为节度使,蜀中刺史以下等官由他自任。明宗只好答应。于长兴四年二月封他为蜀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行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允许他总揽蜀中全权。但是当孟知祥要把先前留在蜀中的数万后唐兵及其家属礼送出境时,明宗下诏不许。这反映了明宗的深层思考,只是由于这年十一月明宗病死,为孟氏称帝提供了一个机遇。

    后唐应顺元年(934)闰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即帝位,国号蜀,史称后蜀,庙号高祖,史称前主。当时后唐朝廷正一片混乱,李从珂在凤翔起兵,李从厚派兵镇压大败,根本无暇顾及西蜀。与蜀地相邻的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张虔钊和武定军节度使(镇源州,今洋县)孙汉韶都以其地归附于蜀。孟知祥于四月改年号为明德,可是六月在欢迎张虔钊的酒宴上突然发病,七月死去。所以他在帝位仅6个月,终年61岁。其子孟昶继位,史称后主,维持了32年的统治。

    第十三章李璟李煜韦庄欧阳迥顾闳中董源第一节李璟李煜李璟李璟(9—961),李璟长子,字伯玉,初名景通,即位后改名璟,显德四年(957)附后周时以避周讳又改名景,世称中主。

    李璟兄弟五人,因李璟生前钟爱次子和四子,并在病危时有传位四子之意,造成李璟兄弟之间矛盾重重。昇元七年(943)李璟继位时,“以仲弟遂为皇太弟,季弟达为齐王,仍于父柩前设盟约,兄弟相继”①。改元“保大”,希望不动干戈保持太平。次年,乘闽国内乱发兵攻之,至保大三年②(后晋开运二年,945)八月攻占建州(今福建建瓯),闽主王廷政出降,闽亡。南唐于是占有了原属闽国的大部分地区。保大九年,又乘楚国马氏兄弟内讧,派兵攻破潭州(今湖南长沙),尽迁马氏之族于金陵,灭了马氏楚政权。南唐疆土遂“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尽为其所有,近代僭窃之地,最为强盛”①。但后来多次与后周作战,均告败绩。交泰元年(后周显德五年,958),遣使向后周上表,尽献江北之地,划江为界,愿以国为附庸,去帝号,改称南唐国主,奉后周正朔。北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病卒,终年46岁②,庙号元宗。

    李璟“多才艺,好读书”③。“美容止,有文学。甫十岁,吟新诗云:‘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人皆奇之”④。“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⑤。据此可知李璟所写诗歌当为数不少,但流传至今的仅有词4首。其中《应天长》写孤零无依的苦闷,《望远行》写所怀未遂的心愿。另两首《摊破浣溪沙》则是他的代表作,其词云: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这两首词中渗透了悲愤的情调,可以看出他的委婉哀愁的风格。马令《南唐书》记述说:“元宗尝戏(冯)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对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特高妙也。’”这表明李璟的词在当时已有好评。无名氏《雪浪斋日记》记:“(王)荆公问(黄)山谷,江南词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①《旧五代史》卷134《李景传》。

    ②《新五代史》作保大四年,此从《资治通鉴》。

    ①《旧五代史》卷134《李景传》。

    ②《新五代史》作终年64,此从《旧五代史》。

    ③陆游:《南唐书》二。

    ④马令:《南唐书》。

    ⑤《钓矶立谈》。

    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塞’。”王国维《人间词话》则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詹安泰先生说:“这两首小词已明显地标志着作者特有的艺术风格:第一,词句间很少修饰,已摆脱了‘镂玉雕琼’的习气;第二,层次转折多,又能灵活跳荡,没有晦涩或呆滞的毛病;第三,意境阔大,概括力强,拆开来看,各个句子都有独立的意境,合起来看,却从各种各样的意境中来表现同一主题;第四,感慨很深,接触到自己的感受时,都倾泻出无可抑遏的热情。这一切,在和他同时的词的结集——《花间集》里是找不到的。”①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他“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②。由于五个兄长皆早亡,李煜以次封吴王。后周时李璟已臣服,北宋建立后继续纳贡称臣,奉北宋正朔。建隆二年(961),李璟立李煜为太子,自己迁居南都洪州(今江西南昌)而让李煜留在金陵监国。六月李璟病死,25岁的李煜继位为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李煜一共做了14年多的小皇帝,在位期间对北宋卑躬屈节,不断以金帛珠宝结宋朝皇帝的欢心。史载:“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遣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①李煜笃信佛教,礼佛极诚,被北宋皇帝所利用。史载:“南唐主酷信浮图法,出禁中金钱,募人为僧,时都下僧及万人,皆仰给县官。南唐主退朝,与后服僧衣,诵佛书,拜跪手足成赘。僧有罪,命礼佛而释之。帝闻其惑,乃选少年有口辩者,南渡见南唐主,论性命之说,南唐主信之,以为一佛出世。由是不复以治国守边为意。”②宋开宝三年(970)冬,“南唐南都留守建安林仁肇密表言,淮南诸州戍兵,各不过千人,宋朝前年灭蜀,今又取岭表,往返数千里,师旅罢敝,愿假臣兵数万,自寿春北渡,径据正阳,因思旧之民可复江北旧境,彼纵来援,臣据淮对垒而御之,势不能敌。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于宋朝。事成国家亨其利,败则族臣家,明陛下无二心。”林仁肇的这一分析很有道理,安排又很妥帖,预先为李煜铺好了开脱的退路,可是对这样的有限的冒险李煜却是“惧不敢从”。不仅如此,就连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尝说南唐主曰:‘吴越仇雠也,它日必为北朝响导,犄角攻我,当先灭之。’南唐主曰:“大朝附庸,安敢加兵!’绛曰:‘臣请以宣歙州叛,陛下声言讨伐,且乞兵于吴越,兵至拒击,臣蹑而攻之,其国必亡。’南唐主亦不用。”①开宝四年(971)二月,宋灭南汉。“煜惧,上表,遂改唐国主为江南国①詹安泰编注:《李璟李煜词》前言。

    ②《新五代史》卷62《南唐世家·李煜传》。

    ①《宋史》卷478《李煜传》。

    ②《续资治通鉴》卷4,宋乾德二年十二月。

    ①《续资治通鉴》卷6,宋开宝三年十二月。

    主,唐国印为江南国印。又上表请所赐诏呼名,许之。煜又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降封诸王为国公,官号多所改易”。然而,李煜“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战备”②。次年,宋太祖赵匡胤要留在宋都开封的李煜之弟李从善“致书风国主入朝,国主不从,但增岁贡而已”③。开宝“七年秋,遂诏煜赴阙,煜称疾不奉诏。冬,乃兴师致讨”。以曹彬为昇州西南面都部署、潘美为都监率众伐江南。李煜一方面派人到开封“买宴,贡绢二十万匹、茶二十万斤及金银器用、乘舆服物等”④,以求宋军罢战退兵;另一方面在宋军于长江采石矶段架设浮桥过江后组织了反复抵抗。整个战事长达一年多,赵匡胤曾一度以“南土暑炽,军卒疫死,方议休兵,以为后图”⑤。后来接受左司员外郎权知扬州侯陟的意见取消此议,继续进攻,终于在开宝八年(975)十一月攻破了金陵城,李煜出降,南唐亡。开宝九年(976)正月,曹彬等“上露布,以煜并其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上献。太祖御明德楼,以煜尝奉正朔,诏有司勿宣露布,止令煜等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诏并释之,赐冠带、器币、鞍马有差”。李煜被封为违命侯,挂名担任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实际上则是较体面的囚徒罢了。同年十月,赵匡胤死去。赵光义即位后,才除去李煜违命侯的封号,改封为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二年(977),“煜自言其贫,诏增给月奉,仍赐钱三百万”①。次年七月八日卒,终年42岁。赠太师,追封吴王。

    关于李煜的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代纂修的《宋史》及柯维骐《宋史新编》等书均未明说被毒死之事,而毕沅《续资治通鉴》的考异说“李后主之卒,它书多言赐鸩非善终”②。其中记述比较具体的是王铚的《默记》:“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铉对以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见可矣。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云,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稍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③李煜的一生,作为一国之主,他疏于治国,虽然也实行过某些轻赋宽刑的仁政措施,却不能知难而进持之以恒;面对北宋强兵压境虽坚持抵抗一年有余,终于不免为亡国之君。然而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则是历代帝王中②《宋史》卷478《李煜传》。

    ③《续资治通鉴》卷7,宋开宝五年闰二月。

    ④《宋史》卷478《李煜传》。

    ⑤《宋史》卷270《侯陟传》。

    ①《宋史》卷478,《李煜传》。

    ②《续资治通鉴》卷9,宋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③王铚:《默记》上。

    所罕见,尤其是他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早期作品承晚唐以来的“花间派”词风,绮丽柔靡;后期写亡国之痛,感伤哀婉,撼动人心。王国维评论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①李煜是五代时期词坛最耀眼的星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冲破了“花间派”的樊篱,开创了一个词史上的新时期。

    李煜的词,流传下来比较可靠的有30多首,按其内容约可分为三类。一是写豪华生活和艳情的,例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二是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例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三是写囚徒生活和哀痛心情的。这一类是李煜入宋后的作品,突出表现了他对“故国”、“江山”的痛念,感情强烈激越,撼人心魄,催人泣下。王国维所谓“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②,正是指这一时期的词作。如《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又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其中包蕴着的内容有许多是不容易明白表达的,但读起来竟像是脱口而出,随笔写成,看不出一点选词炼字的痕迹,有力地显示了他的不凡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韦庄欧阳迥韦庄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据考证其直系远祖是武则天时的宰相韦待价①。高祖父韦应物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①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②《人间词话》卷上。

    ①详见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韦端己年谱》。

    人。到韦庄时家道中落已久,所以史称他“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②。关于韦庄的确切生年,尚难考定。夏承焘认为他生于开成元年(836),曲滢生认为生于大中五年(851)。今多从夏说。青年时代的韦庄,屡次应试科举而未中。广明元年(880),他又一次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起义军攻入京城,韦庄身陷重围与弟妹失散,又患大病,经历了一次人生的磨难。中和二年(882)春,他脱身长安,到了唐军驻守的洛阳。次年写了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从此诗名大振,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同年,他南下江南,投奔驻守润州的镇海节度使周宝,做了三年幕僚,然而未受器重。其间曾卜居金陵,写了《台城》等名篇。周宝被部将逐走后,韦庄于文德元年(888)客居婺州(今浙江金华),过着寄情诗酒的隐居生活。其间曾到过今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后又回到婺州。景福二年(893)又一次入京考试,仍然落第,很是潦倒。乾宁元年(894),他终于考取了进士,释褐为校书郎,心情顿时转忧为喜。乾宁四年(897),他被两川宣谕和协使李询辟为判官,奉使入蜀,返回长安后被任为左拾遗,后又任左补阙,这是他在唐朝所任最后职务。

    天复元年(901),他再次入蜀,被西川节度使王建聘为掌书记,开始了他在西蜀的仕宦生涯。唐朝灭亡前一年,王建任他为安抚副使。“及建开伪蜀,庄托在腹心,首预谋画,其郊庙之礼,册书赦令,皆出庄手。以功臣授吏部侍郎同平章事”①。前蜀武成三年(910),病死于成都花林坊,终年约75岁,谥文靖。

    韦庄的文学成就有诗词两个方面。叙事长诗《秦妇吟》是他的代表作,全诗共66字,是唐诗中篇幅最长的巨制。尽管《秦妇吟》的思想内容精芜杂糅,但由于诗中写出了黄巢起义军锐不可挡的巨大声势和攻占长安后“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镇压措施,因而具有生动的史料价值。韦庄的诗风与白居易相近,多鞭挞时弊,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对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深表同情。如《悯耕者》:何代何王不战争,尽从离乱见清平。

    如今暴骨多于土,犹点乡兵作戍兵。

    韦庄的咏史诗也写得很好,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是《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尽管韦庄的诗既有名作,又有独特的风格,然而他历来以词名世,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词,语言清丽疏淡,多用白描手法,表达了比较真挚的情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誉之为“骨秀”。如《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其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的诗词多有散佚。经近人向迪琮校订的《韦庄集》包括《浣花集》、《浣花集补遗》和《浣花词集》,共收诗323首、词55首。

    ②辛文房:《唐才子传》卷10。

    ①《唐才子传》卷10。

    欧阳迥欧阳迥(896—971),迥又作炯,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父欧阳珏,曾任通泉(今射洪东南)令。欧阳迥年轻时在前蜀做官,为后主王衍的中书舍人。后唐灭前蜀时,他随王衍到洛阳,被后唐任为秦州(今甘肃天水)从事。孟知祥镇守成都时,欧阳迥回到蜀地。孟知祥称帝建后蜀,欧阳迥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蜀广政十二年(949)被后主孟昶任为翰林学士,“明年,知贡举、判太常寺。迁礼部侍郎,领陵州(今四川仁寿)刺史,转吏部侍郎,加承旨。二十四年,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北宋灭后蜀时,欧阳迥又随孟昶“归朝,为右散骑常侍,俄充翰林学士,就转左散骑常侍”①。开宝四年(971)北宋灭南汉,为祭南海之事欧阳迥得罪了宋太宗被罢职,以本官分司西京。同年卒,终年76岁,赠工部尚书。

    欧阳迥生性坦率,在奢靡相尚的后蜀能自守俭素,颇为难得。他好为歌诗,又雅善长笛,曾仿白居易作讽谕诗50篇献给孟昶,受到嘉奖,可惜诗已失传。其长篇古诗《贯休应梦罗汉画歌》和《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内容充实,笔力苍劲又具浪漫色彩,堪称五代诗坛的佳作。然而欧阳迥还是以词人著称于世,他的词风婉约轻和,节奏明快。有的表达深沉的情感,如《巫山一段云》: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有的吸收了民歌的长处,情调欢快,如《南乡子》: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有的则显出秾丽的格调,如《春光好》中写景的丽句: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又如《西江月》中写人的丽句:钿雀稳簪云髻绿,含羞时想佳期。脸边红艳对花枝,犹占凤楼春色。

    此外,他的《江城子》可称为咏史佳作: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赵崇祚编辑《花间集》时,不但选入了欧阳迥17首词,而且请他写了《花间集》的序,这是有词以来的第一篇词论,代表了部分花间词人的观点。第三节顾闳中董源顾闳中顾闳中,生卒年不详,江南人。南唐元宗、后主时画院待诏。善画人物,是目识心记的写生高手,其存世之作为工笔重彩画《韩熙载夜宴图》,突出显示了他的艺术造诣,与南唐的另一画院待诏周文矩同为五代的人物画大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所作。韩熙载,《宋史》有①《宋史》卷479《欧阳迥传》。

    传。他是后唐进士,颇有声名。后唐明宗时投奔吴政权。李璟建南唐称帝,他被任为秘书郎。李璟继位后开始受到重用,累迁为知制诰、虞部郎中、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其间曾受到宋齐丘等人的排挤,一度被贬。李煜继位后,被任为兵部尚书,充铸钱使。他“畜妓妾四十余人,多善音乐,不加防闲,恣其出入外斋,与宾客生徒杂处。煜以其尽忠言事,垂欲相之”①。但听说韩熙载“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而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于是就产生了《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名画。这幅绢画共分五个场景,有众人听一人独奏琵琶的场面,也有一人听众人合奏筚篥和笛子的情景,还有歌妓跳舞、韩熙载击鼓等写照。画面上人物众多,栩栩如生,无一雷同之态。韩熙载的形象出现了五次,刻画十分传神,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情绪,生动地描述了韩熙载“好声伎,专为夜饮”,“宾客揉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②的放荡生活。也许正是这幅画向李煜证实了韩熙载的为人,“终以帷薄不修,责授右庶子,分司洪州”。韩熙载也一度尽斥诸妓,可是改授秘书监后他又故态复萌,李“煜叹曰:‘吾亦无如之何!’迁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③,终于没有用他为相。据专家考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已不是顾闳中原作,而是北宋人的临摹本。即使如此,我们仍可通过摹本想见真迹所画人物的生动形象和描染的细腻精工,它确乎代表了五代人物画的最高成就。

    董源董源,又名董元,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在南唐任北苑(即后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为五代时期著名山水画家。沈括说:“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又说董源的画“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悉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①。《宣和画谱》也称董源“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②。

    董源山水画的重要特点在于著色,因而景物富丽,人称宛然有类似金碧山水著称的李思训的画风。不过他的水墨山水也十分出色,宋米芾说:“董源天真平淡多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③元汤厚说他“水墨矾头,远林疏树,平远幽深”④。所谓矾头,是指山水画中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而得名,画之以增山峰雄峻之气。董源在构图方面的特点是“出自胸臆”,他“写山水、江湖、风①《宋史》卷478《韩熙载传》。

    ②《宣和画谱·人物三·顾闳中》。

    ③《宋史》卷478《韩熙载传》。

    ①沈括:《梦溪笔谈·书画》。

    ②《宣和画谱》卷11《山水》。

    ③米芾:《画史》。

    ④汤垕:《古今画鉴》。

    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⑤。

    董源画山,最著名的手法是披麻皴。这是一种细长圆润的石纹画法,形如麻线下披,因而得名。董源画大树,曲处甚简,多作劲挺之状;“画小树,不先作树枝及根,但以笔点成形”。“画杂树,只露根,而以点叶高下肥瘦,取其成形最为高雅,不在斤斤细巧”①。这些都表明了董源的技法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

    董源的代表作有《秋山晚霭图》。元人柯九思题跋此图说:“树石幽润,峰峦清深,得山之神气,天真烂漫,意趣高古此卷景趣奇辟,如入武夷曲,如行山**,令观者流连不忍释手。”清孔尚任评论说:“董源《秋山晚霭图》小卷,纸墨古澹,画意简妙,树身石块,多不细皴,而峰峦烟云变灭之状,皆非近手所及。”②董源的人物画也十分逼真,宛然如生。传说后主李煜在碧落宫召冯延巳入宫议事,冯延巳行至宫门,逡巡不敢进。后主久待不至,遣内侍催促。冯说:“有宫娥著青红锦袍,当门而立,未敢竟进。”内侍与他走近同看,原来是董源所绘嵌在八尺琉璃屏中的夷光像。由此可见董源不但擅长山水,画人物也很出色。

    ⑤《宣和画谱》卷11《山水》。

    ①董其昌:《画眼》。

    ②孔尚任:《享金簿》。

    第十四章辽太祖述律后第一节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872—926),即辽太祖。汉名亿,小字啜里只。唐咸通十三年(872)出生于契丹迭刺部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其八世祖耶律雅里重整契丹部落联盟并任夷离堇以来,这个家族就成了契丹社会的新贵。阿保机出生时,正值契丹贵族争夺联盟领导权的又一次**之后。在这次权力争夺中,阿保机的家族失利,祖父匀德实被杀,父与诸伯、叔被迫逃离本部藏匿于邻部突吕不部贵族耶律台押之家。祖母对此时降临人世的爱孙寄以厚望,恐其遇害,常将其藏于别帐,不令人见。青年阿保机身材魁伟,胸怀壮志,武艺高强。“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言必及世务”①。初为于越侍卫军挞马狘沙里时,就多次带兵出征,屡立战功。伯父耶律释鲁为迭刺部夷离堇和联盟于越时,遇有疑难,常常同他商量,将振兴契丹、光大耶律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年轻有为的部落联盟首领遥辇氏联盟后期,可汗家族势力渐衰,耶律家族掌握了联盟的实权。唐天复元年(901),遥辇家族的痕德堇继为联盟可汗,三十岁的阿保机则为迭刺部夷离堇(军事首长),掌握了联盟的兵马大权,得专征伐。他多次率军出征,连破室韦、于厥和奚人部落,南下掠夺河东、代北,俘获了大量牲畜、人口,进一步壮大了本部和本家族的实力。903年,伯父于越释鲁被杀,阿保机继为于越,集联盟军政大权于一身。在不断向周围游牧部落用兵的同时,开始向中原发展势力。他插手中原事务,与河东割据势力晋王李克用结盟。907年,他取代遥辇氏,做了联盟的可汗。①作为草原游牧政权最高统治者的可汗,阿保机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在草原地区,在俘虏和来投的汉人以及与之结盟的中原割据势力的影响下,他不甘于受部落贵族和可汗世选制度的约束,因而自担任联盟可汗之日起,就积极进行建国称帝的准备。一方面,他继续以武力征伐周边地区和民族,进一步扩大联盟的统治范围和军事实力。继续征服黑车子室韦、吐谷浑、乌丸、奚、乌古和阻卜等部,积极向辽东和代北、河东、平州、幽州等地用兵。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统治机构的建立,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削弱契丹贵族中的保守势力,加强培植个人势力集团。后梁建立后,他背弃了与李克用的盟约,向朱温遣使请求册封,以巩固和加强自身的地位。参与刘仁恭父子兄弟间的争权斗争,以收渔人之利。

    909年,阿保机置羊城于炭山之北,以通市易。在草原地区建立城镇、寺庙以安置被俘汉人和僧尼,同时广建碑铭以张大其功德,树立个人的权威①《辽史》卷1《太祖纪》上。

    ①《辽史》卷1《太祖纪》上称,“元年春正月庚寅,命有司设坛于如迂王集会埚,燔柴告天,即皇帝位。”学界有人主张此即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的记录。撰者意此为取代遥辇氏为联盟首领时间,正式建国称帝应为神册元年(9)。

    ①。在契丹贵族内部,为了给自己取代遥辇氏披上合法外衣,他命本家族居于遥辇九可汗族人之后为第十帐。在部众日增的情况下,他组建了自己的侍卫军——腹心部,先后以心腹挚友耶律曷鲁和萧敌鲁、萧阿古只总领。为调整家族内部关系,908年设立了掌管皇族政教的宗正官——惕隐。为加强个人势力,他提高了在争权活动中支持他的妻族述律氏的地位,910年任命妻兄萧敌鲁为北府宰相。在取得对诸弟斗争的胜利后,为防范来自迭剌部的威胁,又任命耶律曷鲁总军国事,并担任迭剌部的夷离堇,剥夺了耶律氏旧贵族对强大难制的迭剌部的控制权。在比较牢固地控制了军政大权之后,他便置联盟传统的选汗制度于不顾,连续九年担任可汗而拒不受代,坚定地向建国称帝的政治目标迈进。但是,当契丹社会发展至文明的门槛时,觊觎帝位者并非只有阿保机一人。当他一步步逼近皇帝宝座之际,诸弟以剌葛为首便打起了传统的旗号,同他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平定诸弟之乱与建国称帝按照契丹社会的世选制,当汗位转入耶律氏家族之后,凡耶律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被选举权。诸弟与诸叔又是最有优先权的人物。可汗权力的扩大,威权的提高,更增加了这一职务对契丹贵族的诱惑力。阿保机要完成划时代的社会变革,必须冲破世选制的束缚,成为旧制度的掘墓人。诸弟要夺回这一职务,则必须借助于传统。于是,从阿保机担任联盟可汗的第五年开始,争夺联盟领导权的斗争便在他与诸弟之间展开,并得到了族叔耶律辖底和堂兄耶律滑哥(又作化哥)的支持。

    阿保机是一个有雄才大略同时也十分狡诈的政治家,他身边又聚集了一些有勇有谋的契丹社会精英人物和来自汉地的人才。在实现其远大政治目标的斗争中,阿保机既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又能随机应变,尽量化解矛盾以减少对抗,因而能在传统势力还十分强大时,取得斗争的胜利。

    911年,诸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策划改选可汗,这是阿保机与诸弟开展的第一次争夺。由于安端妻事先将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阿保机,使他有了准备,诸弟阴谋未能得逞。阿保机“与诸弟登山刑牲,告天地为誓而赦其罪”①。在传统和权力的较量中,双方各自作出了让步和妥协,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次年十月,在于越辖底和惕隐滑哥的支持和鼓动下,诸弟再次向阿保机的权力宣战。他们乘阿保机亲征阻卜(术不姑)回军之际,以兵阻道拦截,迫使他参加选汗大会。阿保机避开兵锋,率领自己的拥护者,抢先举行了燔柴告天仪式,造成连选连任的既成事实,使他的权力又具有了合法性,迫使诸弟遣使谢罪,又一次战胜了传统势力的挑战。但不久,诸弟识破了他的阴谋,并认识到传统的约束已不能令阿保机就范,于是,双方的对抗终于发展为武装冲突。

    913年,三月间诸弟私下拥立剌葛,自备旗鼓。使迭剌和安端诈称入觐,劫持阿保机赴会。阿保机依靠自己的武装力量,战胜了迭剌和安端的武装,①据《辽史》载,契丹人建立的第一个城镇是902年于潢水之南建立的龙代州,同时建有开教寺。908年,建明王楼。909年在龙化州又建大广寺以纪功德,同时建羊城通市易。

    ①《辽史》卷1《太祖纪》上。此一史实记载十分简略,只称“诸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谋反”。收编了他们的军队。于是剌葛率兵直犯老营,“焚其辎重、庐帐,纵兵大杀”①,并夺走了象征联盟最高权力的旗鼓。阿保机之妻述律氏组织留守兵力自卫,仅夺回了旗鼓。阿保机则在土河秣马厉兵,纵剌葛率败兵远遁,待其部属怀土心切,将士离心之际,再奋兵出击,终于在五月击败叛军,生擒剌葛,取得了对迭剌部旧贵族争权斗争的完全胜利,为建国称帝扫清了一大障碍。914年,他重新任命了迭剌部夷离堇和惕隐等官,判处参与叛乱的300余人死刑,对参加夺权活动的诸弟,首犯剌葛和迭剌处以杖刑,寅底石、安端等从者释罪不问。

    镇压了迭剌部中的敌对势力后,阿保机又用阴谋手段迫使契丹八部首领再一次确认了他的权力①。9年,遂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②。阿保机称天皇帝,以妻述律氏为地皇后,长子耶律倍为太子。天显元年(926)七月,阿保机在征渤海国回军途中,病死于扶余府(今吉林农安),享年55岁,谥号昇天皇帝,庙号辽太祖。圣宗统和二十六年(1008),加谥大圣大明天皇帝。兴宗重熙二十一年(1052),增谥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开拓境土,草创制度辽朝建立时,分散游牧于漠北的草原诸部比较弱小,没有形成统一的势力。东邻渤海、高丽也已大大衰落。朱温虽然取代唐朝建立了后梁,但河东的李克用、李存勗父子一直与之对抗。于是,阿保机便加紧向周边用兵,以期征服漠北,占领辽东,臣服高丽,南下幽、蓟,将统治范围推进到黄河以北①。

    割据中原的诸藩镇,常常将契丹作为一种借用的力量,帮助自己打击对手,扩充实力,这就给阿保机提供了向中原发展势力的契机,也刺激了他向南扩张境土的**。神册二年(917),李存勗率军进攻后梁,征兵新州,激起军民不满,部将卢文进兵变降辽,为契丹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南下机会,阿①《辽史》卷1《太祖纪》上。

    ①《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一记载了一个传说故事,虽然颇具戏剧性,可能也并非完全是向壁虚构。以阿保机和述律氏的阴险狡诈,其事未必无凭。故事称:“诸部以其久不代,共责诮之。阿保机不得已,传其旗鼓,而谓诸部曰:‘吾立九年,所得汉人多矣,吾欲自为一部以治汉城,可乎?’诸部许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阿保机知众可用,乃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诸部大人曰:‘我有盐池,诸部所食。然诸部知食盐之利,而不知盐有主人,可乎?当来犒我。’诸部以为然,共以牛酒会盐池。阿保机伏兵其旁,酒酣伏发,尽杀诸部大人,遂立,不复代。”这可能是一次以武力威迫强行通过的选汗大会。②阿保机9年建国,国号契丹。947年改为辽,983年改为大契丹,1066年又改称大辽,直至1125年灭亡。本书统称为辽。

    ①阿保机先后应卢文进、张文礼之约,参与中原割据势力间的争战,虽不曾取胜,却日益明确了向中原扩张势力的军政目标。李嗣源即位后,曾遣姚坤为使与契丹结好。《旧五代史》载,阿保机对姚坤说:“汉国儿(指唐庄宗李存勗——引者注)与我虽父子,亦曾彼此雠敌,俱有恶心,与尔今天子(指后唐明宗李嗣源——引者注)无恶,足以欢好。尔先复命,我续将马万骑至幽、镇以南,与尔家天子面为盟约,我要幽州,令汉儿把捉,更不复侵入汉界。”《资治通鉴》记载阿保机与姚坤的谈话为:“若与我大河之北,吾不复南侵矣。”又说:“河北恐难得,得镇、定、幽州亦可也。”适足以说明黄河以北已经成为阿保机既定的军政目标。

    保机发动了对中原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新州、幽州之战。三月,卢文进与契丹兵进攻新州,击败晋将周德威,并乘胜围攻幽州达半年之久。后虽在晋援军的强大攻势下被迫撤军,但仍以卢文进为幽州留后、卢龙节度使,令其常居平州,打开了南下中原的一道门户。神册六年二月,镇州防城使张文礼使人杀成德节度使王镕,自请为成德军留后,与晋王李存勗有隙,遣使向契丹求援。义武节度使王处直也遣子王郁求契丹出兵解镇州(今河北正定)之围,又给契丹提供了一次插手中原事务的机会。十二月,阿保机率军入关,下涿州(今河北涿州),围定州(今河北定县),与李存勗大战于沙河、望都,“会大雪弥旬,平地数尺,契丹人马无食,死者相属于道”①,遂撤军。但阿保机的指挥才能和契丹军队严明的纪律却令能征善战的李存勗赞叹不已②。

    两次用兵失利后,阿保机改变了战略部署,将进攻方向转向西北和东北,计划先征服草原诸游牧部落和渤海,解除来自侧翼的威胁,再全力南下与割据势力争夺河北、河东。天赞三年(924)六月,他召开贵族大会,对军事征伐作出了新的部署③。他亲率大军,“大举征吐浑、党项、阻卜等部”。兵锋北至乌孤山(肯特山)、回鹘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右岸哈喇八喇哈孙),西抵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扫荡了北至胪朐河,西达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为日后草原各游牧部落同辽朝政治关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次年,他宣布“所谓二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乃举兵亲征渤海”④。天显元年(926)七月,下渤海边城扶余(今吉林农安),围渤海首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渤海国王被迫出降,于是招降渤海郡县,搜索军民兵器,改渤海故地为东丹国,册皇太子倍为东丹王,主渤海事务。将原渤海统治地区纳入了辽朝版图。

    连年的对外征伐,俘虏了大量人口、牲畜和财富,辽朝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控制的人口急剧增加,契丹人的部落组织数目陆续增多。为了有效地统治新征服的游牧民,加强皇帝对契丹诸部落的控制,巩固新建的政权,阿保机对契丹部落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形成了“太祖二十部”①。

    部落是辽朝治理游牧人口的基层政权组织,有时也译作“营”,相当于定居人口的州。这一政权形式是自匈奴以来就逐渐确立的。阿保机对契丹部落的整编,既是契丹社会人口急剧增加的结果,也是他巩固统治的客观需要。整编是在原遥辇部落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十部”中,继续保留了原有的遥辇八部②。同时,又将在征伐战争中掠夺的人口相继编入契丹新部落,任命契①《资治通鉴》卷271,后梁均王龙德元年。

    ②《资治通鉴》卷271,后梁均王龙德二年。

    ③天赞三年六月,阿保机召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及二宰相、诸部头等总结了前此个人的征伐活动,最后说:“然未终两事,岂负亲诚?”所谓两事,即征服草原诸部和渤海。

    ④《辽史》卷2《太祖纪》下。

    ①所谓“太祖二十部”,是契丹贵族对外征伐的结果,也是阿保机赖以建立政权的基础。随着辽朝统治形势的变化,此后也仍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编。参见李桂芝《辽金简史》第二章第一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遥辇八部为迭剌、乙室、品、楮特、乌隗、涅剌、突吕不、突举。

    丹贵族为部落首领,管理新附的游牧民③。契丹社会中,与部落组织有着同样职能的还有“遥辇九帐”、“皇族三父房”、“二国舅帐”和诸宫卫。通过重新编部,阿保机一方面进一步笼络和控制了契丹旧贵族,一方面使诸强部互相制约,从而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契丹社会的控制。他按照唐朝对周边民族上层赐姓加以笼络的方式,将以前曾作过部落联盟首领的家族——大贺和遥辇,也赐以国姓“耶律”,从而形成了辽朝契丹人中的所谓“三耶律”。而为了限制皇室贵族的权力和影响,则提高与皇族通婚的二国舅族的地位,将他们从契丹部落中析出,组成二国舅帐,使之对皇族的势力发挥一定的牵制作用。奚人与契丹关系密切,也是最早被征服或归附的部落,奚人上层在部落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和较重的权力,同时也是阿保机必须防范的对象;乙室部也是契丹大部,且与迭剌部关系密切。于是在编部时,辽太祖又借机提高乙室部贵族的权力,使之对奚贵族发挥一定的制衡作用。迭剌部是契丹强部,其首领为阿保机堂兄弟或族兄弟,也是皇权的一大威胁。天赞二年(922),阿保机将迭剌部一分为二,组成五院(北大王院)、六院(南大王院),同时,使二院与遥辇互相制约①。

    阿保机在为联盟长时,就重视对辽东的经略,筑长城防御渤海、高丽。

    建国后,修辽阳故城,实以汉户、渤海户,进一步加强对辽东的控制与开发。在契丹人生活的草原地区,也早就有汉人流入,他们或因逃避中原战乱,或在契丹人的征伐掠夺战争中被俘,或因出使等种种原因留居草原,使得阿保机在建国前就已经接触了汉人和汉文化,摸索和采纳了一些治理农耕人口的方法和经验。汉人进入草原,带入了先进农业、手工业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对契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阿保机得以迅速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之一。阿保机本人所领的属民,既有游牧人口,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汉人,这些人口多为其征伐所得,也是他赖以壮大和建立政权的基础。因此,他对如何安置汉人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这一点为辽朝历任皇帝所继承,使辽朝社会受益非浅。

    令大批被俘的汉人完全改变其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并非易事,处理不当,将引起汉人的大量逃亡。于是阿保机采纳汉族士人的建议,为其“树城郭,分市里”①,使之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不但使汉人得到了妥善安置,而且为游牧社会增添了新的经济、文化内容。对汉人的妥善安置,使阿保机受益良多。时值中原多故,尤其是幽州地区,在刘仁恭父子的残暴统治下,战事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躲避中原战乱之苦,百姓甚至逃往草原,使阿保机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

    初期,汉人被安置在草原耕作,在牧区开出了部分农田。他们以原籍名称为新居地命名,于是,在草原上出现了汉人的州县。这些州县,初期多是以皇帝、皇后、贵族、外戚和诸功臣私城的形式出现的,即《辽史》中所记③以新附民所编的部落是:以奚人为主的奚王府六部五帐分、迭剌迭达部、乙室奥隗部和楮特奥隗部,以室韦为主的突吕不室韦部、涅剌拏古部,以达鲁虢为主的品达鲁虢部和以于骨里(乌古)为主的乌古涅剌部和图鲁部。

    ①《辽史》卷45《百官志》一称:辽太祖“有英雄之志者三:任国舅以耦皇族,崇乙室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遥辇。”

    ①《辽史》卷74《韩延徽传》;《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一也载:“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

    的投下州县,这是辽朝投下军州的滥觞。建国和灭渤海后,仍不断有汉人和渤海人进入草原,作为国家地方政权机构的州县也逐渐建立起来,成为治理定居农业人口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

    在安置汉人的同时,草原上的城镇也逐渐建立起来,出现了一些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如果说早期的投下军州是安置汉人的一种措施,那么建国以后,阿保机则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使其统治方式兼顾契丹等游牧人口与汉、渤海等农业人口,使辽朝成为兼治蕃汉的政权了。这一转变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兴建皇都。神册三年(918),阿保机以汉人康默记为版筑使,在西楼之地修建都城,即后来的上京。上京虽坐落在契丹人活动的中心,却是一座兼具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特色的城市。皇都虽在太宗时有所扩建,但其基本形制在阿保机时已经奠定。全城分南北两部分,北面为皇城,建有宫殿、衙署、寺庙,西北部除寺庙和窑址外,其空旷地当是契丹贵族安扎帐篷的所在。南城为汉人、渤海人和回鹘人居住之地,除少量官署和寺庙外,主要是民居和作坊,并建有留居使臣的馆驿和停住回鹘商人的回鹘营。皇都这一设计特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阿保机对汉、渤海、回鹘等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政权的建立和大批汉人、渤海人进入草原中心地区,使辽朝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契丹固有的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阿保机在建国的过程中及建国后,不断制定一些新制度、新措施以完善其统治机构。他除了按传统方式任命效忠于己的本族和妻族子弟为南北府宰相和惕隐以控制契丹诸部外,又积极网罗汉族将领和士人,协助他治理所俘汉人。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等在制定礼仪、法令和外交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平定诸弟之乱后,阿保机开始制定一系列制度和礼仪。913年,定吉凶仪。918年,建孔子庙。921年,诏定法律,正班爵。同时,不断调整契丹部落组织和任命必要的官员以完善其统治机构。

    对于逃入和俘获的汉人、渤海人,阿保机并没有强令他们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设立州县的同时,在朝廷也设置了管理汉人事务的汉儿司,任命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兼掌诸国礼仪。辽政权自建立之日起,就使汉制与草原行国体制并存,为日后胡汉分治的南北面官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创制文字,发展草原文化阿保机与一些契丹贵族人士多通晓汉语文,对中原政治、军事形势有一定了解,重视吸收中原统治阶级的治国经验、教训,学习汉文化。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游牧经济和草原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对契丹人固有的勇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因此,他虽通晓汉语,却“历口不敢言,惧部人效我,令士兵怯弱故也”①。他以后唐庄宗李存勗失败的教训为戒,激励自己,“举家断酒,解放鹰犬,休罢乐官”②。

    为了便于草原牧业文化的传播和政令的推行,也为了提高契丹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修养,他命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等,参照汉字制定了契丹大字,于神册五年(920)颁布推行。此后,因用大字记录契丹语有种种不便,又令皇弟迭剌参照回鹘字创制了契丹小字,小字为拼音文字,“数少而该贯”①《旧五代史》卷137《契丹传》。

    ②《旧五代史》卷137《契丹传》。

    ③,成为与汉字和契丹大字并行的辽朝官私通用文字,并一直使用到金章宗时,对契丹和辽朝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今天,虽然用契丹字书写的文献已不复存在,但用契丹大、小字镌刻的碑铭却不断被发现,是契丹民族文化和辽朝文化的历史见证。

    阿保机以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才干,在部落联盟的废墟上建立了国家政权,统一了中国北疆的大片领土和处于分散状态下的草原各游牧民族,促进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各游牧、渔猎民族的发展,加速了北方诸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二节述律后建国有勋述律后(879—953),名平,小字月理朵。太祖神册元年,立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太宗天显二年(927),尊为应天皇太后。会同元年(947),尊为“广德至仁昭烈崇简应天皇太后”。穆宗应历三年(953)死,享年75岁,谥“贞烈”。兴宗重熙二十一年,更谥“淳钦”。

    述律家族的祖先本为回鹘人,月理朵曾祖魏宁初为舍利(郎君)①,祖父慎思官任梅里(又作“梅禄”、“密禄”、“媚禄”、“杯禄”、“不亦鲁黑”等),父月椀(又作容我)先后为梅里和阿札割只②。月椀娶耶律氏女、阿保机姑为妻,生女月理朵。

    契丹贵族间盛行姑舅表婚姻,月理朵既长,遂与舅撒剌的之子阿保机结婚。她“勇决多权变,阿保机行兵御众,述律后(月理朵)常预其谋”③,对阿保机的事业有着重要的襄助之功。据说,月理朵曾见地神于潢水与土河合流处,后者竟仓猝避开,故童谣称“青牛妪,曾避路”①,于是她就成了地神的化身,在契丹社会军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增加了神秘色彩。平时,她积极为阿保机网罗人才,成就大业。辽朝佐命功臣之一的韩延徽,就是由她荐举入仕的。阿保机出征,她则经常统兵居守后方。913年,诸弟剌葛、寅底石引兵犯行宫时,是她命人从叛军手中夺回了象征权力的旗鼓。当阿保机的权力受到挑战时,是她为之出谋划策,制服部落首领的。她的同母异父兄敌鲁和弟阿古只等也全力支持耶律阿保机,她的家族在阿保机变家为国的军政活动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也就成了辽朝仅次于四帐皇族的契丹权贵。

    阿保机建国后,作为地皇后,她在军政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更大了。阿③《辽史》卷64《皇子表》。

    ①舍利为契丹贵族子弟无官职而勇武者的称号,参见李桂芝:《契丹郎君考》,《民大史学》第1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梅里(Buiruq)为突厥官号,或为统兵官,或为皇家总管,前后职掌有所不同。参见韩儒林《突厥官号考释》,载《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阿札割只为遥辇氏联盟时官职,辽建国后并入枢密院。③《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

    ①《辽史》卷71《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传》。又,契丹人中一古老传说称,“古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水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见叶隆礼撰,贾敬颜、林荣贵点校:《契丹国志·契丹国初兴风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保机出征,她居守大帐,保护后方之际,“摘蕃汉精锐为属珊军”②,组建了个人的武装力量,建立了个人的宫卫蒲速盌斡鲁朵(长宁宫)。阿保机北征,述律后留守之际,“黄头、臭泊二室韦乘虚合兵掠之;述律后知之,勒兵以待其至,奋击,大破之,由是名震诸夷”③。除统兵作战外,述律后也常常参与阿保机用兵方略的制定。吴王尝向契丹进猛火油,可用于攻城。阿保机拟选兵攻幽州以试猛火油的威力,述律后力阻其行,并提出了骚扰幽州的策略。阿保机在神册二年、六年两次南进失败后,终于采纳了她的意见,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①。此后,“其平渤海,后与有谋”②。

    偏于守旧、重牧轻农但是,在治理国家的政治倾向上,述律后是偏于守旧的;在经济思想上,她是重牧轻农的,她的一系列主张都反映了这一倾向。

    天赞四年(925)十二月,述律后随从阿保机亲征渤海。天显元年(926)七月,阿保机死于扶余府,述律后称制,权决军国事,奉阿保机灵柩返回上京。阿保机既葬,她于天显二年十一月亲自主持召开了契丹贵族大会,推举继承人。

    从阿保机即位时立耶律倍为皇太子的决策看,他是准备按中原传统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但灭渤海后,他却改渤海为东丹,“册皇太子倍为人皇王以主之”③,又按游牧民族传统将耶律倍分封在东丹。这一转变,当是述律后施加影响的结果。《辽史·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传》载:“初,太祖尝谓太宗必兴我家,后欲令皇太子倍避之,太祖册倍为东丹王。太祖崩,太宗立,东丹王避之唐。”显然,将太子倍分封在东丹,正是皇后的意图。而阿保机死后,按照游牧社会的传统,在新皇即位之前,政权由皇后权摄。皇位继承人,由贵族大会推举。述律后以摄政皇后的身份,有权主持召开推举新皇帝的贵族大会,并能利用其地位与影响,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继承人①。

    ②《辽史》卷35《兵卫志》中。

    ③《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黄头室韦为室韦中的强部。臭泊,《辽史》中又作术不姑、述不姑、直不姑、直不古、阻卜,是契丹人对室韦系统蒙古语族各游牧部族的泛称。①述律后反对轻易向幽州用兵,她的策略是:“以三千骑伏其旁,掠其四野,使城中无食,不过数年,城自困矣。”她担心轻易用兵,“万一不胜,为中国笑,吾部落亦解体矣。”此后,契丹对幽州便采取了“抄掠馈运”的策略,使“幽州食不支半年”。参见《辽史·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传》,《资治通鉴·后梁纪》四、《后唐纪》一。

    ②《辽史》卷71《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传》。

    ③《辽史》卷2《太祖纪》下。

    ①关于这次推举新皇帝的贵族大会,《资治通鉴》卷275,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有一段具体生动的描述,“契丹述律后爱中子德光,欲立之,命与突欲(即太子倍)俱乘马立帐前,谓诸酋长曰:‘二子吾皆爱之,莫知所立,汝曹择可立者执其辔。’酋长知其意,争执德光辔欢跃曰:‘愿事元帅太子。’后曰:‘众之所欲,吾安敢违?’遂立之为天皇王。突欲愠,帅数百骑欲奔唐,为逻者所遏;述律后不罪,遣归东丹。”可见,太宗之立确是由述律后主持的贵族大会决定的。《辽史》中的有关记载,隐去了这次大会的实情,或是因原始资料不全,或是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太宗纪》称,“人皇王倍率群臣请于后曰:‘皇子大元帅勋望,中外攸属,宜承大统。’后从之。”似乎此议是由太子倍与群臣共同提出,述律后仅是俯循舆情而已。其实不然,这次的权力交接,不但引起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而且为此后皇室内部的权力对这次权力交接中的斗争,《辽史》没有明确的记录,似乎是在很平稳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实不然。述律后的意见并不为全体契丹贵族所认可,反对者大有人在。对于持不同意见者,述律后采取其一贯的作法,以阴谋狡诈的手段残酷地予以惩治和镇压。

    阿保机在世时,曾命三子采薪,“太宗不择而取,最先至;人皇王取其干者束而归,后至;李胡取少而弃多,既至,袖手而立。太祖曰:‘长巧而次成,少不及也。’”②可见东丹王耶律倍与大元帅耶律德光各有所长,皆可有所作为。倍“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焫之术。工辽、汉文章”③,仰慕汉文化,主张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可能正是这一点不为其母所喜。他与耶律德光在契丹贵族中,都有一批拥护者。述律后为贯彻自己的意图,利用契丹的人殉旧俗,以残酷的手段打击耶律倍的支持者。在主持阿保机丧葬仪式时,她以“为我达语于先帝”的借口,令一些不易驾驭的人为阿保机殉葬,“前后所杀以百数”。最后,轮到平州汉人赵思温,思温不肯行。述律后说:“汝事先帝亲近,何为不行?”思温答以“亲近莫如后,后行,臣则继之。”述律后以“诸子幼弱,国家无主,不得往耳”为辞,并不得已“断右腕纳于柩”①。这就是“太后断腕”的背景。后来,述律后便以“断腕太后”著称于史。《辽史》称其“欲以身殉,亲戚百官力谏,因断右腕纳于柩”的记录,与史实恐未必相符。

    耶律德光即位,述律氏为太后,一如既往地参与朝政,权力和地位并无丝毫削弱。这一地位既是由她个人的条件也是由游牧社会的传统所决定的。她“简重果断,有雄略”②,在契丹贵族中有一定的影响和威望;而在游牧社会中,女性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并不像中原王朝那样受到非难;耶律德光皇后也出自述律家族,为其弟室鲁之女,述律家族在辽朝是一个实力和威望不在宗室之下的契丹家族,这是她行使权力、施加影响的强大后盾;耶律德光又是她亲自选立的,因此在太宗朝她依然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史称耶律德光“性孝谨,母病不食亦不食,尝侍于母前,应对或不称旨,母扬眉而视之,辄惧而趋避,非复召不敢见也”①。这固然是耶律德光的天性,但母后的权威与舅氏的势力,也是他不能不顾忌的客观原因②。

    由于述律后倾向于维护契丹故俗,又偏爱幼子李胡,所以耶律德光立李胡为皇太弟和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决定极有可能是在她的影响下做出的③。斗争埋下了无穷隐患。

    ②《辽史》卷72《章肃皇帝传》。

    ③《辽史》卷72《义宗倍传》。

    ①参见《契丹国志》卷13《太祖述律皇后》、《辽史·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传》。《资治通鉴》卷273所载与此小异,“述律后召诸将及酋长难制者之妻,谓曰:‘我今寡居,汝不可不效我。’又集其夫泣问曰:‘汝思先帝乎?’对曰:‘受先帝恩,岂得不思!’曰:‘果思之,宜往见之。’遂杀之。”②《辽史》卷71《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传》。

    ①《资治通鉴·后唐纪》四、《契丹国志·太宗嗣圣皇帝上》。

    ②据《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载,耶律德光灭晋后,于天福十二年(辽大同元年,947)三月,召晋百官,告以将北归“省太后”,晋群臣请迎太后,“契丹主曰:‘太后族大,如古柏根,不可移也。’”形象地说明了述律后及其家族在辽朝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③契丹在部落联盟时期,首领由世选产生。述律太后作为游牧社会传统的代表人物,极有可能提出立李胡的主张。耶律德光之立既得益于述律氏的态度和古老的传统,在做了皇帝后,虽想改变旧制以己子继承皇在辽朝是否应南下中原的问题上,述律后与阿保机、耶律德光存在意见分歧。她只满足于对草原诸游牧部落的统治,对向农业区深入缺乏热情。当阿保机应卢文进之约发动幽州之战时,述律后就持反对态度,她说:“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也,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徼利乎!吾闻晋王用兵,天下莫敌,脱有危败,悔之何及?”④故而她对中原用兵的目的还仅仅停留在骚扰和掠夺上,没有将农业区纳入统治范围的高瞻远瞩。耶律德光即位后,继承阿保机遗志,始终不忘谋求南下参与中原事务的机会,以期将疆域扩展至黄河以北。他在这方面的行动,也不时受到述律太后的牵制。当他准备应石敬瑭之约领兵南下时,也不得不借助于神的启示①。兵行之际,太后又反复叮咛,再三告诫②。当他灭晋回军病死栾城,遗体运回上京之际,太后不哭,也不立即主持发丧,要“待诸部宁一如故”③,才肯为之举行葬礼。被幽禁至死耶律德光死后,述律太后依然准备依契丹故俗和她个人的意愿,立幼子李胡为帝。但李胡暴戾残忍,不得人心。述律太后自舍东丹王立耶律德光以来,也在契丹贵族中造成了不和。一些因拥立东丹王而被杀的诸贵族的子弟既已长成自立,他们决心对辽朝皇位继承施加影响,以削弱太后的势力。于是以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洼和直宿卫耶律安抟等为首的契丹贵族,在军中立东丹王之子耶律阮为帝④。遣使上京报告述律太后,同时发兵北归。述律太后大怒,她说:“我儿南征东讨,有大功业,其子在我侧者当立。汝父弃我,走投外国,乃大逆人也,岂得立逆人之子为帝乎?”①遂遣李胡领兵逆击,以随石重贵北迁的故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彦韬为排阵使,与耶律阮军隔潢水而阵,这场皇位争夺战大有演变成武装冲突之势。但李彦韬阵前向耶律阮军迎降,李胡兵败。惕隐耶律屋质乘势劝太后与耶律阮议和。述律太后鉴于阿保机时诸弟之乱给契丹社会造成的重大创伤尚未平复的教训,勉强同意立耶律阮为帝。但她依然不甘心失去左右国家军政大事的权力,仍然策划废耶律阮而立李胡。事觉,被幽禁在祖州阿保机墓所,最终死于幽禁之所。

    位,也决不敢贸然行事。慑于太后的威势和守旧势力的影响,他可能不得不暂时屈从于述律氏的主张。④《资治通鉴》卷271,后梁均王龙德元年。

    ①耶律德光拟出兵助石敬瑭时,恐述律后不允,曾假托梦见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参见《资治通鉴》卷280后晋高祖天福元年、《辽史》卷37《地理志》一。

    ②《资治通鉴》卷280,后晋高祖天福元年记载了述律太后与赵德钧的一段谈话,述律称:“吾儿将行,吾戒之曰:‘赵大王若引兵北向渝关,亟需引归,太原不可救也。’”又问赵德钧,“太原今属谁?”德钧对称“属太后。”也可见述律太后在辽朝的地位并不在皇帝之下。

    ③《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④参见《辽史》卷77《耶律吼传》、《耶律洼传》、《耶律安抟传》。安抟之父迭里为南院夷离堇,“太祖崩,淳钦皇后称制,欲以大元帅嗣位。迭里建言,帝位宜先嫡长;今东丹王赴朝,当立。以党附东丹王,诏下狱,加以炮烙。不伏,杀之,籍其家。”及耶律阮立,“太后问安抟曰:‘吾与汝有何隙?’安抟以父死为对,太后默然。”可见,耶律阮之立是辽朝自东丹失位以来争夺皇权斗争的继续,是述律太后以己意擅行废立造成的直接后果。

    ①《契丹国志》卷4《世宗天授皇帝》。

    第十五章辽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即辽太宗,契丹名尧骨,辽太祖次子。天赞元年(922),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领兵略蓟北,下平州,降胡逊奚,南攻镇、定。天赞三年,从阿保机北伐、西征,破阻卜、于厥里(乌古)诸部,定党项,取回鹘单于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喇八喇哈孙)等役,所在皆有功。天赞四年,从阿保机出兵灭渤海。天显元年(926)一月,与南府宰相耶律苏、南院夷离堇迭里、北院夷离堇斜涅赤围渤海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渤海国王出降。五月,讨平降而复叛的渤海南海、定理二府。

    天显二年十一月,在由其母述律后主持的契丹贵族大会上被推举为皇帝,行柴册礼即位①,号嗣圣皇帝。大同元年(947)四月灭晋回军途中病死于栾城(今属河北),享年46岁。庙号太宗,谥孝武皇帝,重熙二十一年增谥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继承阿保机遗志,一方面继续完善统治制度,巩固契丹政权;一方面继续对外征伐,扩张疆土。

    第一节排挤政敌,巩固权位耶律德光是在述律后主持之下取代其兄太子耶律倍继承皇位的。耶律倍对这样的安排自然不满,契丹诸贵族意见也有分歧。因此,他即位后便着手巩固自己的地位。

    即位之初,“阅近侍诸班”,“阅北剋兵籍”,“阅南剋兵籍”,“阅皮室、拽刺、墨离三军”①,是加强对诸军控制的步骤。而人皇王耶律倍的东丹国,更是他要加意防范的对象。耶律倍统治了原渤海国的大片领土,北至松花江流域,南至鸭绿江流域,物产丰富,居民文化素质也较高。在耶律倍管辖下,它的发展将对耶律德光的契丹政权形成威胁。因此,天显三年,他乘耶律倍离开其国留居皇都期间,采纳东丹国相耶律羽之的建议,“迁东丹之民以实东平”,“升东平为南京”②。此举虽有防渤海为乱的意图,恐亦有缩小东丹国规模,迁东丹于近地,便于牵制的个人因素。

    天显四年八月、十月耶律德光在南京和皇都两次“幸人皇王第”,这或是为安抚耶律倍,或是为了掌握他的情况,以便对他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总之,这如果不是兄弟间亲密无间的反映,则必定是矛盾加深的表现。而在耶律倍留居皇都期间,耶律德光又只身前往南京,也极有可能是在做剥夺耶律倍治国权力,割断他与其封国关系的安排。五年,册皇弟李胡为皇太弟,此举虽然可能出自太后,也是对耶律倍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人皇王耶律倍归国前,耶律德光“宴人皇王僚属于便殿”,可能也是在做加强对他的控制与监视的工作。归国不久,又下诏“以舍利普宁抚慰人皇王”,“诏置人皇王仪卫”,都明显地暴露了耶律德光加强了对其兄监控的意图。两个月后,耶律倍浮海投奔后唐,则是失去权力的耶律倍所能采取的最后措施。至此,耶①柴册礼为契丹遥辇氏联盟首领阻午可汗时制定的可汗即位典礼,即所谓燔柴告天仪式。详见《辽史》卷49《礼志》一。

    ①《辽史》卷3《太宗纪》上。

    ②参见《辽史》卷75《耶律羽之传》、《辽史》卷3《太宗纪》上。

    律德光除掉了来自东丹王耶律倍的威胁,巩固了自己的权位。

    第二节继续争战中原,伺机开拓疆土辽朝统治者虽然主观上有插手中原事务,进而将统治范围推进到黄河以北的主观愿望,并不时侵扰与之相邻的燕云地区,但进一步向南发展势力,客观上却不得不利用割据势力间的矛盾和冲突,伺机而动。自阿保机以来,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应中原某些割据势力之邀援助一方与另一方对抗。阿保机时曾配合卢文进、王郁、张文礼,进军涿、定诸州境,均无功。耶律德光继其未竟之业,继续等待时机参与中原割据势力间的斗争。天显三年(928),后唐义武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都因谋求更大的权力,被明宗削夺官爵,遭到讨伐,遂通过奚秃里(又作“秃馁”,汉译“太尉”)铁剌向契丹求援,给契丹南下参与中原事务提供了又一次机会。耶律德光遂命铁刺率军前往援救,并陆续派出契丹军增援。但契丹军每每失利,兵士战死和被俘者数千人,首领数十人被俘。天显五年,东丹王耶律倍又投奔后唐。后唐明宗在位期间,中原比较稳定,耶律德光的军政目标还难以实现,于是他一面不断派兵攻打云中等郡县,一面加强了与后唐的政治交涉。

    936年(契丹天显十一年,后晋天福元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末帝李从珂互生猜忌,欲夺后唐以代之,遣使向契丹求援,约事成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以北,称臣,以父礼事耶律德光,为耶律德光提供了又一次干预中原事务的机会。于是耶律德光应石敬瑭之约,亲率5万大军援助石敬瑭,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按照协议,晋将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割与契丹,每年向契丹输帛30万匹。938年(契丹会同元年,后晋天福三年)晋使至辽,“奉表称臣,谓契丹主为父皇帝”①,献十六州图籍,上述律太后尊号为“广德至仁昭烈崇简应天皇太后”,耶律德光尊号为“睿文神武法天启运明德章信至道广敬昭孝嗣圣皇帝”。通过援立石敬瑭,契丹不但使中原政权成为附庸,而且将燕云十六州纳入自己的直接管理之下。

    十六州的并入对契丹政权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从此,它不但统治了俘获和流亡到草原的汉人,而且直接统治了汉地。发达的农业为契丹政权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增强了契丹社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汉文化对契丹社会的影响更加直接;同时,契丹统治者也直接面临着如何统治以汉人为主体的农业区的问题。

    晋高祖在位的七年中,契丹与晋关系良好,对中原局势的稳定和契丹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会同五年(943)晋高祖死,群臣立石重贵为帝,对契丹称孙而不称臣。契丹遣使责问,晋臣出语不逊,激起了耶律德光的不满;契丹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欲代晋为中原皇帝,乘机鼓动对晋用兵;晋平卢节度使杨光远又密通契丹,告以“晋主负德违盟,境内大饥,公私困竭,乘此际攻之,一举可取”①,再一次激发了耶律德光南下的政治热情。会同六年底,他下令“赵延寿、赵延昭、安端、解里等由沧、恒、易、定分道而进,①《资治通鉴》卷281,后晋高祖天福三年。

    ①《资治通鉴》卷283,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大军继之”②,同时又遣将从雁门南下,发动了与晋争夺中原的战争。

    自会同七年(944)至九年,经过了三年的征伐,晋北面行营招讨使杜重威以20万军不战而降,晋军主力丧失殆尽。晋帝**不果,上降表,耶律德光终于实现了自其父以来占有黄河以北地区的愿望。于是,他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改契丹国号为大辽,以镇州为中京,以赵延寿为中京留守。显然,耶律德光心目中的大辽是将晋朝统治地区包括在内的。但是,由于契丹军队的掠夺激起了中原汉人的顽强抵抗,刘知远又在太原称帝,耶律德光在任命了各州郡节度使后,便于大同元年四月撤军北归,在回军途中病死。东丹王之子耶律阮(契丹名兀欲)在军中被诸将拥立为帝,此即辽世宗。耶律阮北归后,与其祖母述律氏为争夺政权几乎酿成一场武装冲突,留守中原的契丹军心也发生了动摇。

    耶律德光北归后,汉人节度使相继叛辽,或自立,或附汉。各地人民也纷纷起事杀辽官,袭击契丹军。留守汴州的宣武军节度使萧翰和其他留守中原的契丹军将也擅自北归,耶律德光经三年鏖战所得的中原晋地乃为北汉和后周所有,辽朝并未能享受到胜利果实。

    灭晋战争的胜利,除依靠契丹骑兵的军事优势外,耶律德光也充分利用投靠契丹的汉官的政治野心和晋朝官僚将领间的矛盾。首先,他利用赵延寿谋求取代晋帝为中原皇帝的野心,充分调动了赵延寿的灭晋积极性,使他充当灭晋的急先锋①;同时,他对晋朝内部的情况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②,也随时注意利用晋朝将领间的矛盾,以分化和拉拢的手段,使之为己所用③。这样,就增加了自己的力量,削弱了晋军的战斗力。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对中原情况的了解和熟悉。

    契丹骑兵虽勇武善战,但他们所面对的却是人数、武器装备远胜于己且②《辽史》卷4《太宗纪》下。

    ①用兵之初,耶律德光将山后和卢龙兵5万人交与赵延寿统领,并“委延寿经略中国,曰:‘若得之,当立汝为帝。’又常指延寿谓晋人曰:‘此汝主也。’延寿信之,由是为契丹尽力,画取中国之策”;辽中路军的胜利,多由延寿之力,故耶律德光回南京整军期间,诸将多受责罚,唯赵延寿得免;契丹军再次南下时,延寿又以诈降配合。可见赵延寿在灭晋之役中是何等卖力。但晋朝灭亡后,耶律德光任官遣将,却绝口不提先前的承诺,赵延寿不得已求为太子,也被拒绝。耶律德光竟冠冕堂皇地说:“我于燕王,虽割吾肉,有用于燕王,吾无所爱。然吾闻皇太子当以天子儿为之,岂燕王所可为也”;当张砺奏拟赵延寿为中京留守、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枢密使时,他却取笔涂去“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此足以看出耶律德光在用人行政上不但很有主见,而且与其父一样善于权变。参见《资治通鉴》卷283、284、286。

    ②辽晋宗藩关系的确立,加强了双方的交往和联系;辽朝统治集团中,有相当数目的汉官;末帝时,晋臣中也不乏通辽者;最根本的是辽自阿保机、耶律德光以来,一直不曾放弃占有黄河以北的军政目标,故辽朝统治者对中原的情况一向关心,也随时注意搜集有关情报。故灭晋后,耶律德光“每谓晋臣曰:‘中国事,我皆知之,吾国事,汝曹不知也。’”

    ③契丹南下,杨光远即与之配合;贝州军校邵珂为之提供贝州军情;太原节度使刘知远则身为北面行营都统,却按兵不动,“慎事自守”。杜重威统率晋军主力,畏敌怯战,且有降意,耶律德光又以中原相许,以坚其降志,他说:“赵延寿威望素浅,恐不能帝中国,汝果降者,当以汝为之。”重威果降,晋朝大势亦去。杜重威既降,耶律德光又遣赵延寿“衣褚袍至晋营慰抚士卒,曰:‘彼皆汝物也。’杜威以下皆迎谒于马前,亦以褚袍衣威以示晋军,其实皆戏之也。”见《资治通鉴》卷285。看来,不论是对赵延寿,还是对杜重威,耶律德光的许诺皆无真意,不过是利用他们的野心为自己的军政目的服务罢了。占有地利优势的晋军。初期,契丹军屡屡失利,战争进行得十分艰苦,耶律德光不得不三次征兵和调整作战部署。会同七年,契丹军三路南下,耶律德光自领中军主力,以赵延寿为先锋。但西路在太原、雁门受阻,东路初获小胜,继而失利,只有中路长驱直入,无功而还。

    会同八年第二次大举南下,又为晋将皇甫遇、慕容彦超、李守贞、符彦卿等所败。国内人畜多死,诸部厌战。时晋又遣使求和,太后也力促议和班兵。但耶律德光依然坚持“割镇、定两道隶我,则可和”①。

    会同九年十一月,再次南下。主力自易、定趋恒州。利用杜重威怯懦不敢战的弱点,以大军与杜重威夹滹沱河列阵,遣将出晋军之后,断其粮道及归路。同时以中原皇帝的高位向杜重威诱降,终于扭转了战局,取得了灭晋之役的胜利。它不仅表现了耶律德光坚韧不拔的毅力,也体现了他拓土开疆、占有中原的意志和决心。

    在灭晋的前后,也不断遣将继续征乌古、党项、吐谷浑等,巩固辽朝对这些部族的控制。

    第三节奠定统治基础将渤海人迁往辽东,是耶律德光削弱耶律倍势力的第一步。耶律倍投奔中原,朝廷又以耶律倍妃主东丹国事,同时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其封地和属民的控制。原来的东丹国实际上是游牧政权中的亲王封国,有着相当大的独立性,可自建国号、年号,可直接遣使与周边其他政权交往;每年向朝廷贡纳布15万端、马千匹;宰相以下百官可自行除授。耶律倍妃主东丹后,朝廷于天显六年置中台省于南京,加强了对东丹封国南京地区事务的直接干预。契丹自建国以来,治下就有相当数目的汉官与汉民。汉官曾为政权的建立与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汉民对草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对草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又通过契丹统治者治国的方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契丹社会和契丹政权的面貌。

    阿保机时期,为治理汉人和发展农业生产,曾设立汉儿司管理汉人事宜。十六州入契丹后,耶律德光没有改变燕云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治理方式,“公卿庶官皆仿中国,参用中国之人”,以赵思温为南京留守;赵延寿为枢密使,后改政事令;以张砺为翰林学士。从而,开创了辽朝南北面官制的先河。会同元年,后晋献十六州图籍。耶律德光以此为契机,对统治机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改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升北、南二院及乙室夷离堇为王。以主簿为令,以令为刺史,刺史为节度使,二部梯里已为司徒,达刺干为副使,麻都不为县令,县达刺干为马步。置宣徽、閤门使,控鹤、客省、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判官、文班牙署、诸宫院世烛,马群、遥辇世烛,南北府、国舅帐郎君官为敞史,诸部宰相、节度使帐为司空,二室韦闼林为仆射,鹰房、监冶等局官长为详稳①。

    上京居于契丹各游牧部落之中,除作为都城具有崇高的地位外,临潢府①《资治通鉴》卷284,后晋齐王开运二年。

    ①《辽史》卷4《太宗纪》下。

    又是治理迁入这一地区的汉人和渤海人的机构。东京辽阳府与南京析津府并列为两大地区行政中心,从而使东京地区与南京地区一样成为辽朝治下的两大行政区域,为日后辽分全国为五道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调整,将东丹封国改由辽朝的道、府等地方行政机构管辖,事实上剥夺了耶律倍的封国。虽然耶律德光主观上是从加强个人的地位和权力做出这一调整的,客观上却有利于辽朝对地方的控制,有力地防止和避免了封国的分裂趋势。

    官号的改变实际上就是对官制的局部调整,将北、南二院和乙室部首领由夷离堇改为大王,使北、南二府和乙室部地位提高。北、南二府的首领出自皇族,乙室部与耶律氏所从出的原迭刺部关系密切,他们与二国舅帐是契丹人中的核心部落。前此,为了笼络奚人贵族,阿保机时曾以奚人上层为奚王统领奚人各部;耶律德光天显十年,又以皇太后父族及母前夫之族二帐并为国舅,置尚父统领。二院皇族设王府可以抗衡二国舅帐,乙室部建王府可牵制奚王。于是皇族二院、二国舅、乙室部和奚王府在契丹政权内既是为辽政权镇守一方的强部,又是互相制约的力量。

    朝官中增加了一些汉官职位,诸部中的某些契丹官名也改为汉官名目。

    可以说,这次调整总的趋势是汉制成分的增加。

    第四节学习汉文化,总结和积累治国经验在阿保机网罗汉士、借鉴中原统治经验的基础上,耶律德光继续留意广泛搜罗蕃汉人才、学习中原文化和积累、总结治国经验。

    即位之初,耶律德光即下诏“选遥辇九帐子弟可任官者”①。会同初,得燕云十六州,曾以汉士平素所习之业选拔汉士,治理汉地,得名臣室昉等。会同三年,“东京宰相耶律羽之言渤海相大素贤不法,诏僚佐部民举有才德者代之”②。五年,又下诏求直言,选拔有才识者,果奏对称旨,则可擢置高位③,表明了广泛延揽人才的愿望。

    灭后唐援后晋之役,得后唐掌书记张砺。耶律德光对他格外重视,以其人才不可多得,令手下人妥善照应。张砺感奋,亦以忠直事耶律德光。“太宗见砺刚直,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④。灭后晋之后,又以张砺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张砺能言人所不敢言⑤,耶律德光对他虽未必言听计从,但他毕竟能使契丹统治者听到来自汉官的建议和呼声,这对他的统治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耶律德光重视农业生产,留意积累治国经验。特别是得燕云十六州后,他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会①《辽史》卷3《太宗纪》上。

    ②《辽史》卷4《太宗纪》下。

    ③参见《辽史》卷113《耶律海思传》。

    ④《辽史》卷76《张砺传》。

    ⑤灭后晋之役取得胜利,张砺曾向耶律德光进言称:“今大辽已得天下,中国将相宜用中国人为之,不宜用北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犹将失之。”耶律德光当时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他未必没有考虑这一建议。故而后来北归时,耶律德光才会做出了此行有“三失”的总结。《辽史》卷76《张砺传》、《资治通鉴》卷285。

    同二年(939),以乌古部水草肥美,诏北、南院徙三石烈户居之。三年,赐于谐里河、胪朐河近地为农田,使契丹人也能从事农业生产。又诏有司教民播种纺绩,发展契丹社会的手工业。

    他关注社会稳定,整顿赋役制度,惩治不法官僚。思奴古多里、乙室部大王和南王府二刺史等都曾因盗窃官物、摊派赋调不均和贪蠹而受到惩罚。为减轻部民负担,罢北、南二府民上供及宰相、节度诸赋役非旧制者。他也能借鉴中原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吸收中原封建礼仪制度和思想观念。

    会同元年,诏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事于两庑,表现出学习和吸收中原统治者治国行事经验的意向。

    会同三年,至燕,行入阁礼,在礼仪制度上吸收汉制;除姊亡妹续之法,以法令方式改变契丹社会的婚姻旧俗;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不但为契丹人与汉人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南面官制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尽管耶律德光对中原情况有一定了解,但亲身南下与后晋争夺中原的战争实践却使他增加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不但他亲眼看到了中原文物之盛,眼界大开,同时也亲身体验了统治与治理中原的不易。

    灭后晋后,为了安抚百官和军民,他“诏晋文武群官,一切如故;朝廷制度,并用汉礼”①。他希望从此以后罢兵安民,不事征伐。进入汴京时,遣通事谕百姓说:“我亦人也,汝曹勿惧,会当使汝曹苏息。”当然他也不忘收买中原人心,转移民众对他所发动的这场战争的不满,竟称“我无心南来,汉兵引我至此耳!”入晋宫召集百官时,他“改服中国衣冠,百官起居皆如旧制”,对群臣宣布“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战马,轻赋省役,天下太平矣”。并任命了一批汉官主持汉地事务。但是,对中原的治理,他并没有成熟的意见,依然遵循立后晋的作法,“欲择一人君之”。而晋朝降臣不敢另立新君,声称“夷、夏之心,皆愿推戴皇帝”。耶律德光自认为他的军事、政治目标已经达到,他也就成了夷夏共主,从此可安享太平了,于是下诏“自今节度使、刺史毋得置牙兵,市战马”。他“服通天冠,绛纱袍,登正殿,设乐悬、仪卫于廷。百官朝贺,华人皆华服,胡人皆胡服,立于文武班中间”。耶律德光本人改着汉服,说明他与其父兄一样能积极吸收汉文化。他们的这一倾向,对后世辽朝诸帝和贵族、百官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辽朝皇帝和南面官着汉服,皇后和北面官着胡服的制度可能也自此开始形成。

    但是,契丹社会的传统习俗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改变。辽军无辎重粮饷,所到之处,“纵胡骑打草谷;又多以其子弟及亲信左右为节度使、刺史,不通政事,华人之狡狯者多往依其麾下,教之妄作威福,掊敛货财,民不堪命”②。为了犒赏契丹骑兵,耶律德光令后晋降臣征括州县财物,激起了百姓的不满和社会动荡。面对汉地军民的反抗和无赖之徒聚众为盗,耶律德光无力稳定其在中原的统治,无可奈何地发出了“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①的感叹。并因不服中原水土,眷恋游牧生活,遂于大同元年四月北归。沿途,他看到了战争造成的社会残破,听到了中原军民反抗的消息,反省和总结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教训,他说:“我有三失,宜天下之叛我也!诸道括钱,一失也;①《资治通鉴》卷285,后晋齐王开运三年。

    ②《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①《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令上国人打草谷,二失也;不早遣诸节度使还镇,三失也。”对治理中原,也有了一些初步想法,他致信皇太弟称:“夙夜思之,制之之术,惟推心庶僚、和协军情、抚绥百姓三者而已。”②这一总结说明耶律德光在戎马倥偬之际仍时时以国事为心,在新的环境中,新的条件下,对待新问题,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及时思考解决办法。可惜天不予其时,回军途中病死于栾城,使他未能亲自将经三年征战和认真思索总结出的治国方针付诸实施。

    ②《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辽史》卷4《太宗纪》下。第十六章耶律曷鲁耶律屋质第一节耶律曷鲁拥戴太祖,功居首位耶律曷鲁(872—918),字控温,一字洪隐,辽太祖阿保机族兄弟,也是其主要拥戴者,在阿保机二十一功臣中,位居首位,被喻为“心”。

    曷鲁与阿保机同龄①,二人自幼交游,情好甚笃,既长又易裘马为友。从父释鲁认为二人是耶律家族的希望所在②。曷鲁父偶思临终前也将曷鲁推荐给青年阿保机,并嘱咐曷鲁善事于他③。

    阿保机为挞马狘沙里时,参与部族事务。知曷鲁可以信赖,军机事常征求他的意见。曷鲁勇于建功立业,曾领数骑召小黄室韦来附。征讨越兀、乌古诸部时,曷鲁为前锋,战皆有功。

    曷鲁有勇有谋,不但能战,也善辞令。901年,阿保机为迭刺部夷离堇,讨奚部,攻之不下,遂遣曷鲁持箭前往劝降。既至,被执。曷鲁对奚长术里说:“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我夷离堇于奚岂有凌轹之心哉?汉人杀我奚首,夷离堇怨次骨,日夜思报汉人。顾力单弱,使我求援于奚,传矢以示信耳。夷离堇受命于天,抚下以德,故能有此众也。今奚杀我,违天背德,不祥莫大焉。且兵连祸结,当自此始,岂尔国之利乎!”①术里信其言,遂降。

    903年,于越释鲁在契丹贵族的争权活动中被杀,阿保机也面临着威胁②,曷鲁则常佩刀从阿保机,以备意外。不久,阿保机为于越,掌联盟军政大权,欲以曷鲁为迭刺部夷离堇,曷鲁固辞。仍留在阿保机身边,充当侍卫。此后,阿保机征室韦,战刘仁恭,结盟李克用,曷鲁无不从行。

    907年,遥辇痕德堇可汗殁,阿保机属下同心推戴他取代遥辇氏为联盟可汗,曷鲁则是其中态度最坚决、行动最积极者。他们不但打出奉痕德堇可汗遗命的招牌,而且从天意、人心、祖宗和时事等诸多方面为耶律氏取代遥辇提供依据,以解除阿保机的顾虑,坚定其心③。

    阿保机取代遥辇后,又一步步向其所追求的更高目标迈进。这期间,耶律曷鲁无不密切配合,鼎力相助,以阿保机的需要为进退的依据。在征战的过程中,阿保机势力渐盛,部众日增。当争权斗争进入短兵相接的状态时,阿保机选诸部豪健2000人,组建了个人武装力量——腹心部,作为对外征伐和对内争权的工具。这支私人武装的统领者就是曷鲁和阿保机妻兄萧敌鲁。自911至913年,诸弟连年作乱,逼迫阿保机交出权力,曷鲁、敌鲁和敌鲁①曷鲁死于918年,享年47岁,则生于872年,与辽太祖同年。

    ②《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载:“从父释鲁奇之,曰:‘兴我家者,必此二儿。’”③偶思病,召曷鲁曰:“阿保机神略天授,汝率诸弟赤心事之。”阿保机来问疾,偶思执其手曰:“尔命世奇才。吾儿曷鲁者,他日可委以事,吾已谕之矣。”见《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①《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②《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载:“太祖顾释鲁曰:‘滑哥弑父,料我必不能容,将反噬我。今彼归罪台晒为解,我姑与之。是贼吾不忘也。’”

    ③《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弟萧阿古只等全力支持阿保机,终于使他战胜了诸弟-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作者:中国通史所写的《中国通史》为转载作品,中国通史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中国通史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中国通史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中国通史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中国通史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中国通史介绍:
16K小说网
(电脑小说站)
(手机小说站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