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TXT下载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章节列表 >>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最新章节

第九节 激战萨尔浒

作者:东山小生01 下载: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TXT下载
    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就走上了这条路,杀了尼堪外兰,统一了建州,消灭了海西三部,他还不能停下,还要继续前进,因为他还有个更大的目标。祖父的死为努尔哈赤提供了造反的理由,他想振兴女真,就必须与明朝为敌,不管多么强大、多么遥不可及,都必须走下去。为此,他失去了弟弟,失去了儿子。

    是的,必须走下去。

    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明朝任命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召集兵马、储备粮草、打造兵器,来得气势汹汹。经过一年的准备,已经召集了七八万明军,加上叶赫以及朝鲜的援军,共计十余万,号称四十七万(这个确实有点儿夸张)。

    杨镐,河南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万历三十八年担任辽东巡抚。虽说工龄长,工作经验也丰富,但实在没啥傲人的功绩,甚至还有污点。此人曾参加过抗倭援朝战争,战败后谎报过军功。

    努尔哈赤建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与明朝摊牌,在相继拿下抚顺、清河后,辽东局势日趋紧张,明王朝已经感觉到了这位异族首领对边关的威胁。这场战斗迟早要到来,并且双方都是蓄势待发。

    但是,这样举足轻重的一场战役明廷为何会起用杨镐?说实话,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许久,查了一些资料后,我将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无人;二、党争。

    万历四十三年,曾叱咤风云的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去世,享年九十岁。他的儿子名将李如松,早在万历二十六年同蒙古的交战中阵亡。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的名将李化龙也于万历三十九年去世。到现在,唯一有点资历的仅有参与过抗倭援朝战争,且担任过辽东巡抚、熟悉辽事的杨镐,没办法。

    至于党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说清楚很麻烦,会留待后面层层深入,这里先提一点。当时朝廷内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为东林党,另一派为齐楚浙党,两派明争暗斗、互相排挤。中国古代的党争实在很常见,如北宋以王安石、司马光为代表的“新党”“旧党”变法之争,清朝康熙年间的“四爷党”“八爷党”夺嫡之争。但明朝的党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为历朝之最,甚至成为亡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明朝的党派不属于“政党”,而是“朋党”,这些人没有一致的政治目的,一党之人大多来自一个地方,也就是“老乡集团”。东林党后面再说,齐党人士的籍贯为山东、楚党来自湖广、浙党来自浙江。但是杨镐是河南人,当时朝中没有豫党,照理说他应该是个无党派人士。但是结合实际来看,一个有过前科的人还能步步高升、统率万军,实在不可思议,唯一的可能就是杨镐也是有人罩的。

    在杨镐的简历里,有过地方工作经历——山东参政,正是这一项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时齐党的魁首叫亓诗教,是山东莱芜人,亓诗教的老师就是内阁首辅方从哲。

    杨镐到任后,制定了一个非常完美的进攻计划,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具体方案如下:

    自己坐镇沈阳,掌控全局。其余人马兵分四路,分别从东、南、西、北四面夹击努尔哈赤,一举攻克赫图阿拉。

    杨镐这一方案深为后世所诟病,十万人,本来就不多,分成四路,每路两三万人,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有六万人,并且由于关外地形复杂,路程不同,这就造成四路军队不可能同时到达目的地,也就是说,最先到的会被努尔哈赤集火灭掉,然后再逐一消灭。

    另外,四路首领构成复杂,人物性格不一,没有统一指挥,各行其是。北路——马林、西路——杜松、南路——李如柏、东路——刘綎。

    此四人的来头也确实不小,马林是名将马芳的次子,不过没能继承他老爹的衣钵。李如柏是李成梁的次子,还娶了舒尔哈齐的女儿。在李成梁的众多儿子中,唯一得到李成梁真传的仅有长子李如松,李如柏能掌军,全靠死去的父亲与兄长的威望。南北两路基本上没什么指望,纨绔子弟。

    东、西两路倒还好,杜松曾经与蒙古人交过手。刘綎曾参加过抗倭援朝战争,打过日本人,此二人作战经验丰富。但刘綎素与杨镐不合,所以被派去了崇山叠岭、道路最难走的东路。

    决战前夕,努尔哈赤召集所有后金的高层召开军事会议。其中包括: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额亦都、范文程,能打的基本上都来了,阵容十分豪华,这是一次关键会议,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走向。最终,会议确立了一个战略思想——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这是载入史册的十个字。

    这个战略看似很简单,其实真的很简单,通俗点讲就是集中火力,逐个击破。二十五年前,面对九部联军,他或许还有一丝怯意。二十五年后,面对明朝大军,他坚定无比,二十五年的战争岁月已将他磨炼成一个冷酷老练的战士。

    战斗吧!所谓枪打出头鸟,首先露头的是西路军杜松。

    杜松率领的西路军有三万余人,是明军的主力。由于一路走的是官道,平坦无阻,导致速度太快,一个人冲到了前面。努尔哈赤分析,当务之急首先要解决西路军,东、南两路由于山路崎岖,不会立刻到达战场,只需派出百人部队往东、南两路扼守关口,拖住时间就好,集中兵力全力攻打西路。

    三月一日,杜松占领萨尔浒山,随后派两万人驻守萨尔浒,自己率一万人前来攻打界凡城。这是一个自大的表现,孤军深入的杜松一路基本没遇到像样的抵抗,跟溜冰一样溜到了萨尔浒山,不免滋生傲意。努尔哈赤将会用行动告诉他:山的对面,就是悬崖。

    杜松带来打界凡城的兵力不多,只有一万,剩下的两万全留在了萨尔浒山。现在努尔哈赤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正面迎击杜松,二是打萨尔浒的主力部队。努尔哈赤选择了后者。因为正面跟杜松硬碰硬的话萨尔浒的明军肯定会前来支援。如果打下萨尔浒,还可以从后方包夹杜松。

    我曾看过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发现一个现象:比较牛的特级大师往往能看透数步,甚至十余步棋,针对局势的发展提早做好布局,一步步将对手逼入自己的陷阱,很可能前期一个不起眼的行动,决定了整局棋的胜负。这个法则套用到打仗上的话,努尔哈赤就是一位打仗高手。

    努尔哈赤令代善、皇太极率二旗兵力支援界凡,自领四万五千主力攻打萨尔浒的明军。由于出其不意,萨尔浒的明军被杀得大败。后院失火,前方的明军也没有了战意,轻松被代善与皇太极的八旗军歼灭。

    此战明军“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军器与尸冲于浑河者,如解冰旋转而下”。总兵杜松战死。

    在得知西路军失利的消息后,北路的马林放慢了脚步,驻扎在萨尔浒东北,准备迎战努尔哈赤。马林刚“安家”,第二天,八旗军就到了,动作迅速令马林措手不及。等到中午十二点,努尔哈赤率大军赶到,发起全面进攻。明军抵挡不住八旗军的进攻,全面败退,总兵马林率数人逃跑。

    东路的刘綎由于走的是山路,行动迟缓,消息也传递不便,并不知道西、北两路的军情。努尔哈赤抓住了机会。刘綎一如既往地拼命赶路,努尔哈赤事先设伏,并令手下冒充明军,拿着杜松的令箭,诈称杜松军已经逼近赫图阿拉,要刘綎迅速进军。单纯的刘綎就这样着了努尔哈赤的道,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如今,四路明军仅剩下南路的李如柏。

    杨镐在沈阳闻得败讯后,立即下令李如柏撤军。李如柏逃得比兔子还快,后畏罪自杀。至于叶赫与朝鲜的援军,也是一边倒,见势不妙,不是开溜就是投降。努尔哈赤六万破十万,大获全胜。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易代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至于后来乾隆皇帝评价此战“开基定业”。关于明朝战败的原因,除了用人不当外,还有人猜测是因为李如柏。既然是猜测,也就没有史料依据,大家权当看看热闹。

    四路明军中,仅有李如柏全身而退,因为他的身份很难让人不产生怀疑。李如柏娶了舒尔哈齐的女儿,就关系来说,李如柏算是努尔哈赤的侄女婿。所以有人说李如柏通敌卖国,将军机泄露给努尔哈赤。比如当时有一位给事中上疏说李如柏娶了舒尔哈齐的女儿,导致辽东流传着“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的民谣。兵部右侍郎杨鹤也说:“现在辽东的局面,全是李成梁父子养虎为患,可是你李家与爱新觉罗家又是亲家。如今三路军战败,仅南路独存,都是因为李如柏不愿进军,努尔哈赤也不想伤害李如柏的缘故。”面对悠悠众口以及接踵而至的弹劾,李如柏自知厄运难逃,自尽了。

    李如柏通敌的直接证据没有,但就种种迹象来看,他很难摆脱嫌疑。

    萨尔浒的战事结束后,努尔哈赤趁势进攻开原、铁岭,镇守开原的就是落荒而逃的马林,不过此战他表现出了迟来的勇气,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镇守铁岭的是李如柏的弟弟李如桢,兄弟俩差不多,都怂。听说努尔哈赤来了,李如桢龟缩沈阳,见死不救。但铁岭的军民并未因主帅的懦弱而放弃抵抗,相反铁岭游击喻成名等组织民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致使后金军损失惨重,但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杀。铁岭失陷后,努尔哈赤见伤亡过大,异常愤怒,下令屠城。开原、铁岭相继失守。努尔哈赤满载而归,浩浩荡荡地回到了赫图阿拉。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最新章节! 作者:东山小生01所写的《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为转载作品,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介绍: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写起,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结束,主要记述这一百零五年间的历史。期间既写“明”,也写“清”,通过笔者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带大家走近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所选材料皆为一手材料,主要为《明实录》《清实录》,也选有一些明清史学家所著的杂录,如《明季南略》《永历实录》等,为了叙述方便,不会一一列出,有些必要的会在文中标明出处。历史已成过去,望读者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