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其他小说 >> 苏家屯的变迁TXT下载 >> 苏家屯的变迁章节列表 >> 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

第四十二章,弹弓打赤肚子汉

作者:伊人李 下载:苏家屯的变迁TXT下载
    上世纪1970年代初,县上在村西边开一个煤矿,我们放学或者是星期日,都到那煤矿上顽皮。

    煤矿没有围墙,无论从哪个地方都可以进得矿区。开始,我们几个都是朝着那煤堆上的费“炮线”去的,我们把电打雷管用过的细电线叫“炮线”,一群孩子趴在刚从煤窑下面拉上来,冒着热气的煤堆上你争我抢,把每一次捡的费“炮线”攒够了,缠在小孩子用的镰刀把儿上,鞭杆儿上·····,五颜六色的平添了很多生活中的颜色。

    一个初秋的下午,我和苏老二、二骡子三个人,一人手里掂着一个弹弓,耍着耍着就来到了煤矿上,目标很明确地来到了那煤堆的旁边。

    那年夏天,我和苏老二每人一个蓝洋布裤衩,从入夏开始穿上,往往是晚上洗白天穿。我们从山一样的煤堆下面开始,一边寻找着埋在煤堆里的“炮线”一边往上攀爬,到煤堆顶峰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身子里边凉丝丝的,原来,身上那个蓝洋布裤衩的缝因为时间长了,从上到下一下子都开了,那煤堆顶峰凉丝丝风就是从开了的缝里钻进来的。

    眼看着后面男的女的都跟了上来,我心里一阵子的着急,急得出了一头的汗。

    苏老二看见了,他连忙拉住我的胳膊跑到一边一堵墙的后面,他把手中的一团“炮线”展开,捡一根最长的,捋掉“炮线”外皮的一层橡胶,只剩下一条直溜溜的细铁丝,这下连针带线都有了,他连忙将我那开缝的裤衩用铁丝织了起来。

    天不早了,我们便往回走,当路过煤窑澡堂时,看见距离澡堂门十几米处有一条水渠,清亮亮的水是从煤窑下抽上来的,村里几个妇女在水渠边洗衣裳。水渠东边是一堆建筑用的石子儿,我们三人在石子儿堆上捡了足够的弹弓“子弹”,看见下班的工人和附近村民从澡堂里进进出出,我们三个人就情不自禁的朝澡堂走去。

    那时的农村是没有澡堂的,只有夏天可以去河里洗澡,其他时间都是不洗澡的。见大人们都纷纷地到煤窑上找熟人洗澡,我们早就寻求着钻一个空子,去澡堂洗一回热水澡才算最美。

    我推开那澡堂的门正要进去,一个赤肚子大汉挡住我们,问:“弄啥嘞”?

    “想洗澡”,我回答。

    “谁叫你们来的”?那赤肚子大汉又问。

    苏老二说:“人家都进去洗,俺也想洗洗”。

    那赤肚子大汉又问我们:“人家问我叫爷,你仨问我叫啥”?

    本来不叫洗也就算了,只要把门关上,啥事都没有了。

    “喊呗,喊了就让进”,那赤肚子大汉一脸挑衅的表情。

    日他得,这做派太不良了吧!

    我前腿弓,后腿蹬,拉弓搭弹照着赤肚子大汉那白瓜瓜的大肚子就是一射,也不用瞄准,那把握就象一个优秀阻击手近距离射击麦秸垛。“啪”的一声闷响,那赤肚子大汉“娘呀——”一声,好象是秋蝉一年里最后的一声鸣叫,有大变小有小变无。

    我们三人扭头就跑,好远了,才听到后面“截住,截住····”的吆喝声。

    我们三人逢沟跳沟,逢崖跳崖,但心里都清楚,那赤肚子大汉是不会出来撵我们的,因为他没有穿衣裳,外面有洗衣裳的妇女,那些妇女都是附近村里的人,他若是赤着肚子出来了,那些妇女的男人们一定会把他打死的。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 作者:伊人李所写的《苏家屯的变迁》为转载作品,苏家屯的变迁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苏家屯的变迁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苏家屯的变迁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苏家屯的变迁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苏家屯的变迁介绍:
《苏家屯的变迁》,70万字左右。

60年代初,山村苏家屯,出身卑微,人单势薄的苏老二,与队长的千金康素贞同年同月同日生,在推荐上高中的时代,他没有资格上高中,而上了高中的康素贞却因对苏老二的暗恋中途辍学。两人恋爱的过程,极具凄美,终因“改革开放”的春风,怒放了两人爱情的花朵。
在“改革开放”年代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中,作品用事实证明了农村宗族势力的野蛮和强大,同时也证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变命运中的强大动力。
作品通过康苏两家不同社会背景所产生的矛盾,从苏家屯风物的变迁等,反映了中华民族每前进一步的艰辛,反映了任何社会都需要不断地“改革”才能进步的道理,更反映了那个年代各色人等的处世哲学,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然性和不完美性。
康素贞和苏老二等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中老年”的过程,反映了康素贞的善良纯洁和苏老二的刚正不阿。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悲喜交加,笑中有泪,泪中含笑,弘扬了真善美,有鲜明的思想导向。
主人公的人生,同时也是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人生缩影,清晰地再现了50、60、70后丰富的苦乐年华和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