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电子书 >> 其他小说 >> 苏家屯的变迁TXT下载 >> 苏家屯的变迁章节列表 >> 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

第一百零二章,60年代的吸烟史

作者:伊人李 下载:苏家屯的变迁TXT下载
    第二天上午,苏老二又和我们一块去南坡翻红薯秧了。

    到了地头,薛老喜站在地边儿说:“都过来,都过来”,他招呼我们到他面前,大家面面相觑不说话。

    “给你们说清楚了,有人老气蛋!坐蝎子,戳马蜂,比那猴精还猴精”,他大概发现康素贞也在面前:“当然也有照路儿的人”,他顿了一下又说:“今天一人七行”,他指指那块儿地:“谁翻到头儿谁走,翻不到头甭想回家”,他又看了一下人群:“刚才说的是男生的任务,女生只用翻两行儿都够了”。

    我瞥一眼康素贞,她一脸的木然。

    薛老喜照例蹲在树荫下卷烟吸。

    ······

    电影里那些烟鬼们抱着“烟枪”躺在炕上,一人吸或多人吸,那可能就是”吸大烟”,现在叫“吸毒”。后来现实中,我见过吸水烟,也有一个讲究的“烟枪”,铜制作的。

    我印象最深,接触最多的是吸旱烟,烟具是从以上两种“烟具”发展来的。一根空心的烟袋杆,长短和材料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品位制成,一端是一个烟袋锅儿,一般是铜制的;另一端是一个嘴噙的烟袋嘴儿,一般是玉或石头制的。

    烟袋杆儿上拴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拴一个烟布袋儿,大小如现在的手机,里面装着烟叶面儿。

    吸烟人还备有一个点烟装置,两片小钢板叫“火镰儿”,一个盒子装有一团揉碎的艾叶。吸烟人平时把连结烟锅儿和烟布袋儿的绳子往脖子上一搭,走那里戴那里,想啥时吸就啥时吸,就象现代人在脖子上挎手机,都有爱惜和离不开的意思。

    要吸烟时,先用那烟袋锅儿在烟布袋里挖一锅儿烟叶儿面儿,噙住烟袋嘴儿,不慌不忙地掏出那两片“火镰儿”,取出一小撮艾叶摁在其中一片的边缘,拿另一片往一擦碰,立刻一簇火星闪过,那撮艾叶就被引燃了,那吸烟人连忙将那冒着烟的艾叶儿摁进烟袋锅儿里,连忙吸两口,烟便点着了,吸烟人便美美的吸,大多数人都会发出“吱哈吱哈”的陶醉声。

    后来社会上出现“纸烟”了,吸烟人为了时尚,也都朝吸“纸烟”的目标发展。

    “纸烟”是大多数人都吸不起的,那些吸烟的人便自己学卷烟,卷成的烟有两种形状,有圆柱形的,也有圆椎形的。那一段时间,中国的吸烟史磨炼出了很多卷烟能手,薛老喜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有很高的卷烟技术,无论何时何地凡摸到一张二指宽的纸条儿,他闭上眼睛都能把烟叶摊上,卷成瓷巴巴一根纸烟,然后点上过瘾。

    薛老喜不但是卷烟的能手,还是吸烟的能手。有一天,下着瓢泼大雨,我站在大门楼下看见一个严严实实裹着床单的人从街的一端走来,看见从那床单里冒出一团一团的白烟。我正在纳闷,那人走了过来,我看见是薛老喜,他的两手紧紧地抓着床单的边缘,嘴里叼着一根自制的纸烟,那么大的雨把整个床单淋往下淌水,他上下唇的胡子上都挂着密密麻麻的水珠儿,但那一根纸烟一直都在燃烧着。

    又有一天,我去煤窑上澡堂里洗澡,看见薛老喜的身子早已泡在水池里,嘴里照样叼着一根自制的纸烟,他的两只手在不断地往上身撩水,但他嘴里的那一根纸烟随着脑袋的左右摇摆,总能躲过那一簇簇的浪花······。

    十几个人在一块儿地干活,半天休息一次,体息时便都围成一圈儿吸烟。吸烟人分四等:一等人有纸,有烟叶,有火柴,样样具备;二等人三样只具备两样,例如:有纸,有烟,没火柴,所以世上有“借火”一说;三等人是三样只具备一样;四等人三样连一样都没有,就混烟吸。

    那时也可美,往往因为吸烟打架,庄稼人在田地上打架,那叫“丢跌”,谁把谁摁地上了,算是制服对方了,有时骂声连天的,但隔不上几天都又到一堆儿好了起来。

    ······
本章结束
一定要记住丫丫电子书的网址:www.shuyy8.cc 第一时间欣赏《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 作者:伊人李所写的《苏家屯的变迁》为转载作品,苏家屯的变迁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苏家屯的变迁最新章节,而丫丫电子书又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苏家屯的变迁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苏家屯的变迁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丫丫电子书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苏家屯的变迁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苏家屯的变迁介绍:
《苏家屯的变迁》,70万字左右。

60年代初,山村苏家屯,出身卑微,人单势薄的苏老二,与队长的千金康素贞同年同月同日生,在推荐上高中的时代,他没有资格上高中,而上了高中的康素贞却因对苏老二的暗恋中途辍学。两人恋爱的过程,极具凄美,终因“改革开放”的春风,怒放了两人爱情的花朵。
在“改革开放”年代新旧两种思想的碰撞中,作品用事实证明了农村宗族势力的野蛮和强大,同时也证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变命运中的强大动力。
作品通过康苏两家不同社会背景所产生的矛盾,从苏家屯风物的变迁等,反映了中华民族每前进一步的艰辛,反映了任何社会都需要不断地“改革”才能进步的道理,更反映了那个年代各色人等的处世哲学,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然性和不完美性。
康素贞和苏老二等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中老年”的过程,反映了康素贞的善良纯洁和苏老二的刚正不阿。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悲喜交加,笑中有泪,泪中含笑,弘扬了真善美,有鲜明的思想导向。
主人公的人生,同时也是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人生缩影,清晰地再现了50、60、70后丰富的苦乐年华和奋斗历程。